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期末 2022-12-29 1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年年初,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引发收视热潮。电视剧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的生活。电视剧、话剧的热播热演,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②翻开当代文艺发展史,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而成的风景,可谓是璀璨夺目,蔚为大观。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构成了人们对中国文艺的美好记忆。

③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爽点,瞬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而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另一边,严肃文学遭受冷遇,改编数量和传播热度急剧下降。近几年,只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少数几部作品激起了收视和口碑的浪花。究其原因,一方面,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注重语言文字的韵致美感,而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强势快速推进。比如,小说《长恨歌》第一章就没有任何情节,全部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情,这是小说成功很重要的特色。影视改编主要汲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重视叙事和情节,而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被转译。正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柳德米拉·乌里兹卡娅所说,文学作品越出色,就越难找到相一致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时代更偏重快节奏、浅阅读,情节快速推进、故事线条清晰成为影视剧刚需,在视频平台,倍速观看已成为人们观剧标配,这是严肃文学无法满足的。网络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影视剧所需的各种故事和情节,或是惊险离奇,或是甜蜜美好,或是神话玄幻,或是权谋争斗,精彩纷呈,取之不尽,所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也是你情我愿,正成磅礴之势。

④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在《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洞察民族的历史命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抉择,体味时代变迁下人的命运的起伏变动;在《装台》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头,捕捉日常烟火中的人性之光。

⑤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史诗剧目不断涌现!

(摘编自刘江伟《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语言很难被改编、转译是导致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遭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B.《白鹿原》等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具有史诗的纵深、精神的宽度等特质。
C.作家要有正确的创作观,不能无视人民的真实生活,要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D.作者指出,我们的影视剧不缺少好莱坞式的大场景,而是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同名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这一现象入手,并略作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将影视剧比作美食大餐,把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比作其中的主菜大餐。
C.文章第②③段列举多部改编自名家名作的影视剧,阐明严肃文学改编数量、传播热度急剧下降。
D.第③段列举了网络文学的特点,意在证明在文学影视化改编上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严肃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铺陈渲染等,因而无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强势快速的推进。
B.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其作为影视改编的母本文学比网络文学有优势。
C.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双向赋能、双向驱动,成就卓著;当今,我们仍然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
D.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既得益于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等特点,也与视觉时代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有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以,我将它们作为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大范畴,也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所谓“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而古来文人书画家一向强调的所谓“学问气”是从属于“金石气”与“书卷气”两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所谓“金石气”,“金”乃指金属,是种种铜器铭文,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气”则是“气息”“趣味”之谓。

明末清初,王铎即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但他并未明确意识到所谓“金石气”,而是以追求古意的审美意识,提倡取法碑刻书迹。其所谓“古”,即是碑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这种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所以王铎的书法,虽以帖法为其主干,但又兼含有浓重的碑意。其行草、狂草的线质和点画的起止、转折用笔形态也显示出了其参透古碑而养成的骨力。

至清代碑学盛期,阮元著《北碑南帖论》中已明确点出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阮氏将北碑与晋帖相较,前者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后者则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碑学书家们竞相取法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刻铸铭文书迹,致使一个时代的书风以金石气为其书美特征。

近世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这是因为这些刻铸铭文书迹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和悠久历史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些因素使书法的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即所谓“古意”“金石气”等。清代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与帖系书迹迥然不同的新的书美,并仿效其意。石鼓、钟鼎、汉魏刻等古代刻铸铭文书迹的金石气,本出自工艺制作的必然和风化剥蚀的天然,非人为追求。

晋唐法帖则为书卷气的典型。诸如尺牍、卷、册之类的墨迹皆归于帖,而《阁帖》之类则是以这些墨迹勾摹刻成,力求忠实于墨迹,但笔墨的微妙变化则无法再现。并且,因摹、刻、拓等工艺程序的作用,与原迹有相当的距离,几经翻刻的法帖就更加失真严重。

书体演变期中的刻铸铭文,因其传世颇多,后世书家习篆、隶古体皆以此为法,自然接受其渗透着金石气息的体势及其笔法。清末以来,篆、隶时代的手书墨迹实物出土日多,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种与铭文的篆、隶书迹不同的书美意趣,这是从属于书卷气的书美趣味。自此以后,学篆、隶又可取法于手书墨迹了,而属于金石气书美类型的刻铸铭文篆、隶书迹也就不能专美了。

后世书家金石气、书卷气的书美风格类型的产生,与书家的主要取法对象有紧密的关联。一般观点所说的书卷气,是由读书多、学识修养高而产生的一种学问气息。读书多对书法风格中的书卷气的产生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书卷气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书的取法对象应是帖系书迹,是由此直接的继承关系造成的。有金石气还是有书卷气,主要取决于书家的主观追求和取法途径。

(选自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女子作书者少,女性书家却不乏其人。女书家多以俏丽温柔为其个性,为书为艺多精工细腻,人工使然。书体雄强豪放者,由古至今更是寥若晨星。而游寿却独入化境,以充满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书法艺术成就,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界重要的女书家。

游寿(1906-1994年),字介眉、戒微,福建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游寿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攻习书法,后师从胡小石,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也是我国学者型代表之一。她于甲骨金文十分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精髓,著有《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书苑镂金》《论北朝法书碑志》等大量文史书论,对北碑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游寿自20岁跟随胡小石学习古文字、周金文献、考古、先秦文学及书法等,长达7年之久,成为胡小石的得意门生之一。胡小石书法从唐入手,继而魏晋,后得李瑞清指授改帖为碑学,浸淫于殷周至六朝之间多年,四体俱佳。他的学书基本立场在碑系书法,以金石趣味为审美之尚,故其个性风格重雄强、拙朴,并在此基调上追求灵动、奔放的气韵。受其教育影响,游寿隶书以《礼器碑》为宗,所书汉碑多显筋骨,瘦劲挺拔。楷书自颜真卿转习北碑、魏隋墓志,尤爱《张猛龙》,受益颇多。李瑞清求篆于金、求分于隶、由篆隶上溯魏碑本源的观念,对其影响也颇深。《行书诗稿》为其代表作品,见图:

(选自李玉萍《“金石气”与“书卷气”并举——赏游寿行书诗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书卷气”的作品因其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但当其墨迹归于帖,则因诸多工艺程序的作用,几经翻刻存在失真严重现象。
B.具有“金石气”的刻铸铭文书迹,制作工艺中的人为追求和悠久历史的自然风化剥蚀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其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
C.宋、清之间,学书者一般均依靠刻帖,“书卷气”的帖系书迹盛,而到了清代,碑学书风盛,金石气成为一代书风后,“书卷气”就不能专美了。
D.晋唐学书者多临帖,其法帖成为书卷气的典型,清代碑学书家竞相取法刻铸铭文书迹,金石气成为一时的书美特征,可见书卷气出现要先于金石气。
5.下列关于“金石气”“书卷气”两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不同于读书多、学养高而产生的学问气息。
B.金石气是指鼎彝、铜镜、钱币等种种铜器的铭文书迹与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等各式刻石书迹这些书法作品的“气息”“趣味”。
C.金石气追求古意,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有种雄浑古拙之感,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书美趣味与帖系迥然不同。
D.金石气与书卷气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意趣不同、深层内蕴与气息各异但又相对应而存在的两大书美类型,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6.根据材料一关于“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论述,分析材料二中游寿《行书诗稿》的书法特点。
2022-12-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一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安。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安’。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理发师傅一家的生活艰难,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诸侯,非兵不可!”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不通。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B.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C.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D.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与“合纵”对应的外交策略之一,文中指齐、楚、燕、韩、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打击秦国。
B.寡人,我国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诸侯王的谦称。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的意思相同。
C.“臣诸侯”的“臣”字为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D.关即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它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起初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希望得到秦国重用。秦惠王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没有成功。
B.苏秦认为,从古至今,战争从未停止过,虽然有推行仁义、订立盟约,天下并没有因此而亲善,想要吞并天下,一定要通过战争才能达到。
C.苏秦离开秦国回到家中,却遭到家人的冷遇,于是用以锥刺股的精神发奋攻读《太公阴符》,一年之后学有所成,再次出发游说君王。
D.苏秦成功游说赵王,被封为武安君,并得到了赵王丰厚的赏赐。苏秦在赵国为相,成功抑制了强大的秦国,于是赵国不再出兵函谷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2022-12-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