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2 题号:168505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年年初,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引发收视热潮。电视剧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的生活。电视剧、话剧的热播热演,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②翻开当代文艺发展史,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而成的风景,可谓是璀璨夺目,蔚为大观。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构成了人们对中国文艺的美好记忆。

③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爽点,瞬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而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另一边,严肃文学遭受冷遇,改编数量和传播热度急剧下降。近几年,只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少数几部作品激起了收视和口碑的浪花。究其原因,一方面,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注重语言文字的韵致美感,而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强势快速推进。比如,小说《长恨歌》第一章就没有任何情节,全部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情,这是小说成功很重要的特色。影视改编主要汲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重视叙事和情节,而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被转译。正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柳德米拉·乌里兹卡娅所说,文学作品越出色,就越难找到相一致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时代更偏重快节奏、浅阅读,情节快速推进、故事线条清晰成为影视剧刚需,在视频平台,倍速观看已成为人们观剧标配,这是严肃文学无法满足的。网络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影视剧所需的各种故事和情节,或是惊险离奇,或是甜蜜美好,或是神话玄幻,或是权谋争斗,精彩纷呈,取之不尽,所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也是你情我愿,正成磅礴之势。

④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在《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洞察民族的历史命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抉择,体味时代变迁下人的命运的起伏变动;在《装台》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头,捕捉日常烟火中的人性之光。

⑤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史诗剧目不断涌现!

(摘编自刘江伟《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语言很难被改编、转译是导致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遭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B.《白鹿原》等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具有史诗的纵深、精神的宽度等特质。
C.作家要有正确的创作观,不能无视人民的真实生活,要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D.作者指出,我们的影视剧不缺少好莱坞式的大场景,而是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同名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这一现象入手,并略作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将影视剧比作美食大餐,把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比作其中的主菜大餐。
C.文章第②③段列举多部改编自名家名作的影视剧,阐明严肃文学改编数量、传播热度急剧下降。
D.第③段列举了网络文学的特点,意在证明在文学影视化改编上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严肃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铺陈渲染等,因而无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强势快速的推进。
B.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其作为影视改编的母本文学比网络文学有优势。
C.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双向赋能、双向驱动,成就卓著;当今,我们仍然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
D.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既得益于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等特点,也与视觉时代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有关。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力行上,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原文是:“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努力行事之仁与好学之智、知耻之勇一并成为儒者必修的三个功夫。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张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作为。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懂得道理很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展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

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陈亮的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致的。陈亮主张“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济时、救国、经世、致用”。《朱子语录》记载朱熹的观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扬弃了“知先行后”的思想,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的观点,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力行才是“致良知”的真功夫,良知之理要贯穿在具体行为和实际活动中。到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虽然与“知易行难”的传统知行观表述相异,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孙中山先生希冀通过唤醒民众随其共图革命以实现中国之重生的政治抱负,依旧是力行、重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忠实实践。

力行早已沉淀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它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开疆拓土的艰辛创业中,它凝结在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铸就的伟大精神中,它展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它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寻求民族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反复强调力行、实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坚毅前行,必将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董冰《力行近乎仁》原载于《光明日报》20215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倡导的“力行”是修身之道,而对共产党人来说,力行就是为群众办实事。
B.孔子认为拥有力行之仁、好学之智与知耻之勇就可以实现儒家治人治天下的目的。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摒弃了陈亮“讲实学”“知先行后”的错误,极具进步意义。
D.“力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力行、凝心聚力,必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中庸》中的相关内容,论述了力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从中国传统思想、德与行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力行成为君子仁德的原因。
C.文章通过分析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论述了力行思想的发展。
D.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力行思想的萌芽、发展、现实意义及其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力行”,指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这是儒者修身的重要功夫。
B.“中庸”是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张不偏不倚,凡事不求突破,力求稳妥。
C.因为“行之惟艰”,“力行”才更能凸显力行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D.力行根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
2021-11-23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西方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医学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洋务派对西方以科学来自我标榜的诊断治疗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西医视为改革的有机整体。彼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医学救国各种思潮涌现,医学救国成为医学界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规划。

经学大师俞樾最早反思中国传统医学。1876年。他在《春在堂全书》中撰写专篇论及废医。他的学生章太炎也主张废除中医五行,但与俞樾不同的是,他主张中医不应将精力浪费在与西医的争辩上,而应谋求自身的发展。晚清知识学人的思想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对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分崇拜西医、极力贬低中医导致中医被误读。

20世纪初、西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西医知识的传入对中国医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冲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在解释疾病以及传染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近代中国西方医学和卫生观念的传播远远超出医学界的范围,成为科学启蒙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观念和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激进的医学家认为中医是旧医,提出废止中医的主张。其中。言行最为激烈的是余岩。他运用考据法,从批判中医的立场出发,系统地研讨中医经典,对《内经》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的批判。主张只有废止中医。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得到发展。这种主张显然是时代的产物,有局限性。

率先与余岩展开论战的是恽铁樵。恽铁樵早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因丧子而改学医。而后成为著名的儿科临床家和中西医汇通派的重要医学家。为批驳余岩对《内经》的攻击,恽铁樵重新解释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探究,而不是在医理上进行争论。

面对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知识体系和疾病理论的冲击,中医学界的少数医学家仍坚持经典,愈来愈多的医学家则开始接受西医的生理学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思想对医学家唐宗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宗海认为西医与中医互有优劣,主张损益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善尽美之医学。然而,唐宗海的基本思想是厚古薄今、重中轻西,因此他很难客观评价中西医的不足。

恽铁樵对两种医学本质的理解较唐宗海更为深刻。他指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因此今日中西皆立于同等地位。另一位著名的中西医汇通派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列举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即以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本,参考西医知识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从余岩对中医的强烈批评,到恽铁樵等人提出的汇通思想,反映出当时知识学人在改进中医方面的探索。中医界出现的汇通思想,力主中西医的原理是相通的,试图通过西医肯定中医。从整体上看,知识学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仍存在局限性,如对中医药理论的独特性认识不足。

对比19世纪西医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近代知识学人认为中医以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理解疾病、缺少科学性。傅斯年对中医的批判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非个例。梁启超、丁文江、鲁迅、郭沫若等知识学人对中医均持否定态度。相较于早期学理上的论争。民国时期中医科学化论争中的多数人对中药科学化的客观事实给予肯定。

晚清以降,思想界甚至政界对传统中医的怀疑日益剧增。自俞樾到余岩再到傅斯年,对中西医的争论不再仅仅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上的争论,而是扩及思想文化的范畴。

(摘编自胡冬敏《近代中医科学化探赜》)

材料二: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是一门境界极高的科学。它对自然、人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的高度。然而事实上,现在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和疗效已出现传承危机。中医药依然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随着中医师人数和中医院数量的减少,中医医疗服务在整体医疗行业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中医没有学术和市场话语权,而在中药材和中式成药方面,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从1996年开始出现连年下降,而西方现代医学在工业革命等科技进步驱动下取得发展。西方医学技术得益于物理学的突破、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细致的观察来建立的现代医学理论。

反观中医,近代以来处境艰难。清末,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及西学的不断传入,学术界出现人人争言西学的风气。从最初俞樾的《废医论》,到余岩等人的废止中医案。再到鲁迅、陈寅恪等人,无不对中医之无科学性提出批判。他们反对中医的观点,除了所处年代正是中国新旧交替时代,应该也与他们曾经留学日本、受后明治维新时代的影响有关。纵观百年中医存废之争,其核心无非是对科学边界的模糊理解。而百年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理论创新,证明了医学是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即便在西医体系里,很多生物学和化学理论也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在中西医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1999年的《执业医师法》,基本按照西医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在医师资格认定方面局限于中医院校,使得民间中医师流失。中医师的培养模式千年来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的模式,用授徒施敉来传授医术,与西医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这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传统不但没有使中医消亡,反而历代均名医辈出。另外,在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方面,由于传统秘方”“祖方的保守意识,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在国际市场上仅占0.3%。因此。只有从源头重新梳理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关法规相结合,从法律层面出台保护措施,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我国是最大的药材生产国,如果与在中药开发、生产方面拥有技术的日本共同携手,并和韩国及我国台湾共同提出一个振兴东亚中医药文化的愿景,可以大大扩大世界中药市场,共赢的可能性很大。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还应尽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发展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链。此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望闻问切诊断法,相生相克,君臣佐使,这些蕴含着中国古老智慧哲理的中医理论,需要成长和延续的环境,中国应该按照师徒传承制来学习,辨药、把脉需要长期的训练。

(摘编自程路《论中医的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医能在19世纪的中国迅速传播,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其是否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潮流关系不大。
B.俞樾在其著作中以专篇论及“废医”,而其学生章太炎否认了老师的主张,章太炎认为中医应谋求自身的发展。
C.为了取得论战胜利,恽铁樵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医学理论,而选择从生命现象探究的层面对余岩的言论进行批驳。
D.鲁迅、陈寅恪等人也加入了对中医之尤科学性的批判之中,这既源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也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出现分歧,并由此展开了争论。
B.余岩认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废止中医。在今天来看。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C.由于受到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医学家唐宗海有“重中轻西”的思想,这导致他在评价中西医时缺乏客观性。
D.材料二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体系不同,医学是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医传入中国后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表明西医有自身的优势,如西医在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优势。
B.尽管受到西医知识体系和疾病理论的冲击,但中医药的传承不曾中断,然而现在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C.近代对中医的争论延续了较长时间。参与争论的人员范围很广,争论的焦点既有中西医学理,也涉及思想文化领域。
D.“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的传授模式和“秘方”“祖方”的保守意识,是影响当代中医发展的两个根本因素。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和评价“中西医汇通思想”。
5.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在振兴中医药上政府和企业可以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1-2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节律与你的不同

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他们更倾向于在清晨时分醒来,并且很乐意这样做,他们在一天的这个时候会拥有最理想的工作效率。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剩下30%的人处于早晚两型之间,稍微倾向于夜型人,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会将这两类人分别称为“早起鸟”和“夜猫子”。与“早起鸟”不同,“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地尝试,仍然常常无法在夜里入睡。只有在第二天凌晨时分,“夜猫子”才能够迷迷糊糊地睡过去。因为晚睡,“夜猫子”当然会强烈地抵触早起。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尽管他们“醒着”,但他们的大脑在整个清晨仍然处于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一个叫作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尤其如此。它位于眼睛上方,可以被视为大脑总部所在地。前额叶皮质控制着高层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并帮助控制我们的情绪。当“夜猫子”被迫过早醒来时,他们的前额叶皮质仍然处于一种丧失工作能力的“离线”状态。就像一个在清晨就发动的冷引擎一样,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上升到适合工作的温度,而在此之前,无法有效地运转。

成年人的熬夜性或早起性,即睡眠类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你是个“夜猫子”,那么你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很可能也是“夜猫子”。可悲的是,社会对待“夜猫子”的态度是不公平的。首先是“懒惰”的标签,这是源于“夜猫子”白天起得很晚的习惯,因为他们直到凌晨才睡着。另一些人(通常是早起的人)会根据这种错误的假设来指责“夜猫子”,这些人认为这样的偏好是一种选择,如果他们不那么懒散,就可以很容易早起。然而,“夜猫子”并没有选择去做一个“早起鸟”。由于不可避免的DNA结构,他们生来就处于一种推迟的时间表中。这不是他们的意识缺陷,而是基因宿命。

其次是根深蒂固的、不公平的社会工作日程安排,这种日程安排强烈偏向于一天早早地开始,这对“夜猫子”是一种折磨,对“早起鸟”则是优势。尽管如今情况有所改善,但标准的工作日程迫使“夜猫子”进入非自然的睡眠节奏。因此,在早晨的时候,“夜猫子”的工作表现远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在下午晚些时候和傍晚的标准工作时间结束以前,他们尚不能表现出真正的潜力。最不幸的是,“夜猫子”更缺乏睡眠,他们不得不同“早起鸟”一起起床,晚上又要比他们更晚才能入睡。因此,“夜猫子”经常会像俗话说的那样,“蜡烛两头烧”。因此,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就会缠上他们,包括更高比例的抑郁、焦虑、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

就这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变革,来为“夜猫子”提供一个折中方案,就像我们为其他身体差异(例如视力障碍)者所做的努力一样。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表,以便更好地适应所有的睡眠类型,而不仅是其中的一个极端。

你可能对大自然为什么会在人们之间安排这种差异产生疑问。作为社会性物种,我们是否应该全都保持同步,从而可以同时起床并保证最充分的人类互动呢?也许并不是这样。这本书后面会讲到,人类很可能进化成了家庭甚至是整个部落共同睡眠,而不是独自或仅在夫妻之间。鉴于这种进化的背景,经过如此基因编码的睡眠/清醒时间偏好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好处就容易理解了。某一个群体中的“夜猫子”直到凌晨1点或2点才会睡觉,并在早上9点或10点才醒来。而另一些早起的人晚上9点开始休息,早上5点就会醒来。这样,两组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尽管每个人都得到了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整体上却只有4个小时处于易受攻击的状态(也就是每个人都在睡觉的时候),而不是8个小时。这有可能增加50%的存活率。大自然永远不会浪费可以提高一个物种的生存安全,从而形成其适应性的生物学特性——这里指的是一个群众中的个体睡觉和醒来的时间这个有益的变量。因此,这种差异性保留了下来。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注】①蜡烛两头烧:指同时做太多的事情,把自己搞得很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是“晨型人”和“夜型人”显著的区别,他们的睡眠低谷完全不同,一个在夜晚,一个在白天。
B.所谓“睡眠低谷”,是指一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在标准的工作日程下,“夜型人”的睡眠低谷会影响其工作效率。
C.“蜡烛两头烧”在文中的意思是,标准的工作日程迫使“夜型人”不得不早起,他们晚上还要比“晨型人”睡得更晚。
D.为提高自身的生存安全,人类很可能进化成家庭甚至整个部落共同睡眠,从而形成睡眠/清醒时间偏好上的差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在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的时间节点上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分为“夜型人”和“晨型人”。
B.如果一个“夜型人”在上午8点开始上班的时候尚未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那么,他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应会受到一定影响。
C.由于“晨型人”和“夜型人”有着不同的睡眠机制,因此作者建议,工作时间表应该灵活安排,以适应不同睡眠类型的人。
D.作者将“晨型人”比作“早起鸟”,将“夜型人”比作“夜猫子”,直观形象地揭示了这两种不同睡眠类型的人的显著特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一项研究表明,“夜猫子”倾向于完全不吃早餐,或者选择吃晚一点的早午餐,这种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
B.发表在美国《睡眠》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强迫“夜猫子”像“早起鸟”一样工作会对其大脑功能、创造力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C.在国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白班和夜班工人的睡眠类型和其睡眠行为之间的关联,提出依不同睡眠类型进行轮班的策略。
D.美国行为睡眠医学主任德雷鲁普建议,“夜猫子”可每天提前15到20分钟起床并逐渐增加,直到调整到理想时间为止。
4.为什么“夜猫子”不会变成“早起鸟”?请简要说明。
5.关于睡眠,作者从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的角度作了怎样的推论?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2-20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