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22 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年年初,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引发收视热潮。电视剧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的生活。电视剧、话剧的热播热演,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②翻开当代文艺发展史,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而成的风景,可谓是璀璨夺目,蔚为大观。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构成了人们对中国文艺的美好记忆。

③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爽点,瞬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而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另一边,严肃文学遭受冷遇,改编数量和传播热度急剧下降。近几年,只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少数几部作品激起了收视和口碑的浪花。究其原因,一方面,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注重语言文字的韵致美感,而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强势快速推进。比如,小说《长恨歌》第一章就没有任何情节,全部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情,这是小说成功很重要的特色。影视改编主要汲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重视叙事和情节,而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被转译。正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柳德米拉·乌里兹卡娅所说,文学作品越出色,就越难找到相一致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时代更偏重快节奏、浅阅读,情节快速推进、故事线条清晰成为影视剧刚需,在视频平台,倍速观看已成为人们观剧标配,这是严肃文学无法满足的。网络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影视剧所需的各种故事和情节,或是惊险离奇,或是甜蜜美好,或是神话玄幻,或是权谋争斗,精彩纷呈,取之不尽,所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也是你情我愿,正成磅礴之势。

④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在《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洞察民族的历史命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抉择,体味时代变迁下人的命运的起伏变动;在《装台》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头,捕捉日常烟火中的人性之光。

⑤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史诗剧目不断涌现!

(摘编自刘江伟《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语言很难被改编、转译是导致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遭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B.《白鹿原》等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具有史诗的纵深、精神的宽度等特质。
C.作家要有正确的创作观,不能无视人民的真实生活,要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D.作者指出,我们的影视剧不缺少好莱坞式的大场景,而是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同名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这一现象入手,并略作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将影视剧比作美食大餐,把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比作其中的主菜大餐。
C.文章第②③段列举多部改编自名家名作的影视剧,阐明严肃文学改编数量、传播热度急剧下降。
D.第③段列举了网络文学的特点,意在证明在文学影视化改编上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严肃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铺陈渲染等,因而无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强势快速的推进。
B.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其作为影视改编的母本文学比网络文学有优势。
C.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双向赋能、双向驱动,成就卓著;当今,我们仍然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
D.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既得益于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等特点,也与视觉时代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有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代驾、代扔垃圾、代吃等千奇百怪的服务风靡全球。代经济是闲置经济和懒人经济的结合。很多人愿意花钱去买别人的时间来给自己跑腿办事,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时间、资源,帮没时间或者因为懒不愿亲自跑腿的消费者解决各种难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各得其所、互惠互利的。现如今,各大高校代经济层出不穷且快速发展。

(摘编自唐倩《高校中的代经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代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人们对消费产品的追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与享受。

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持续专业化。与提供代经济服务的人相比,需要代经济服务的人往往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他们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更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将需要代办的事务交给提供代办服务的人,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优势。

代经济发展迅速,涉及的行业类型、服务种类越来越多,而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需求方一旦出现代劳服务的需求,打开网页、手机App,便可以迅速地找到相关价格信息、服务评价。有空闲时间和资源的人可以很方便地成为代劳服务的供给者,不需要过多的准入条件以及前期的投入成本。互联网可以将不同地方、不同需求的人迅速连接在一起,为代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有人称代经济懒人经济。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当然,代经济也不完全是懒人经济。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以代扔垃圾为例,部分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制度与自己的作息时间不符,因此,垃圾只能交由专门人员代分类、代扔掉。

(摘编自张明《代经济,代的是什么?》)

材料三:

各种各样的代经济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区分,各方面的完善才能促进代经济更好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立法要突破传统立法的思维方式,根据代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立法,为代经济发展营建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包容的市场竞争氛围和环境。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代经济规范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平台应加强社会道德培养和法律知识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规范意识。对于已出现的不规范现象,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不规范行为的产消者或平台,给予一定的警告或处罚。平台是整个代经济平台的监控中心。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支出,保障系统硬件、软件设施正常地运行,从技术层面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增强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建立问责机制,加强用户信息保护;成立信息审核和用户反馈部门,优化信息审核结构流程,打造逐层递进、层层把关的审核机制;加强用户认证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在源头上对平台的信息进行监控。最后,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不断地推进精细化、差异化服务进程,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都会向着更大更强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李绒绒《浅谈代经济的现状、特征及发展方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大学生选择代服务占比排前三位的是:叫外卖、代跑腿、代购,选择后两项服务可能和他们时间不够、懒惰等有关。
B.家庭所在地对“代经济”意愿的影响程度最高,超过70%;影响程度最弱的为独生子女情况,不足10%。
C.作为新模式、新业态的“代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广,服务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成为各类电商平台的主要经营项目。
D.为了促进“代经济”更完善的发展,相关部门除了完善政策法规,规范产消用户行为,还要强化平台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消费产品多样化需求逐渐增加,由过去以追求物质层面为主,转向当下以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与享受为主。
B.“代经济”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济发展伴随的消费多样化及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C.“代经济”是“懒人经济”,因为人们喜欢“宅"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代经济”又不是“懒人经济”,它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所致。
D.只要平台加大技术投入支出,增强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成立信息审核和用户反馈部门,就能强化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力度。
6.材料一的调查表反映出高校“代经济”存在哪些不良现象?结合材料三给出治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恺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
8.“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宝四年十一月,癸已朔,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太祖,太祖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乃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帝问赵普曰:“儒臣有武干者何人?”普以知彭州、左补阙辛仲甫对。于是召见,面试射,帝曰:“汝见王明乎?朕已用为刺史。汝颇忠淳,若公勤不懈,不日亦当为牧伯也。”仲甫顿首谢。帝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籓,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B.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C.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D.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始去唐号”与“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B.“初,帝问赵普曰”与“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初”字含义不同。
C.“尝欲除某人为某官”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D.“帝悟,卒可其奏”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国主馈赠赵普五万两银子,赵普将此事禀告太祖,太祖认为应该收下。后来太祖秘密回赠李从善同等数目的银子,这令南唐君臣都震骇。
B.宋太祖认为,自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残暴不仁,在治理藩镇方面,文臣不及武臣,故对赵普举荐的“儒臣有武干者”辛仲甫很是赏识。
C.赵普性格刚毅果断。有一位立功的官员应当升迁,但太祖不喜欢此人而不允准,赵普据理力争,并劝谏太祖不应以个人喜怒在赏罚上独断专行。
D.赵普善于临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有一次太祖因突然下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得到雨水都欢喜快乐,使皇帝转怒为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2)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