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1-01-01 1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丽为美”是秦汉审美意识的核心,体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人们“乐享生活”的热情。这种“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蕴藏在秦汉时期的书法、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中。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篆刻典正和谐,“缪篆”增省笔画而加之鱼、鸟、虫、龙等形象的笔画,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方寸之地讲究自然雕饰,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

现今遗存的秦汉雕塑,其表现对象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多方面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化、世俗化气息。秦兵马俑依据现实军容而作,其力量美和秩序美体现出秦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兵马俑上色考究,色彩繁复,其颜料达13种之多,可谓色彩绚丽。在汉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均通过雕塑呈现出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作品越来越多,这说明秦汉雕塑(尤其是汉代雕塑)出现了一个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而秦汉瓦当作为宫殿屋顶的基本建筑材料,以实用性为基础,辅以刻绘和文字,也追求象征意蕴和装饰美。

秦汉艺术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之美的特点,更直观、形象地体现在舞蹈和音乐艺术中。汉代宴会乐舞以长袖折腰舞为主体,其舞姿流动多变,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司马相如形容其为“丽靡烂漫”,可见其美丽的程度。舞蹈结束后,“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舞蹈对观众的怡情作用。汉代公众乐舞以鱼龙漫衍舞为代表。这种舞蹈与杂耍、幻术、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同时演出,趋丽尚奇,制造出眩目惊心的美感。汉代音乐创作注重时代的生活背景,使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真切。汉代是世俗音乐兴起的时期,雅俗相融、俗胜于雅,更适合表达主体多样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由于统治阶层的爱好,世俗音乐逐渐取代了先前雅乐的位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体系的主体。

汉赋亦以丽为美。以视觉感知为核心,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汉赋作者多为言语侍从,对所遇宴饮盛会加以记录和描绘,用得最多的感官知觉便是视觉。所以,汉赋的丽美体现的多为统治阶层日常生活的奢侈享受。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对汉代统治者来讲,丽是关系到统治根基的大事,只有将一切都壮丽化,方能显示天子威仪。汉代人对日常生活丽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审美趣味的统合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促进下,赋家将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融为一体,在超越时空、消泯自我中获得对事物整体性的感悟,这是汉赋丽美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邱孝军《秦汉时期的审美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使其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体现了秦汉先民对生活的热爱。
B.汉代雕塑出现了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说明其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多。
C.汉代长袖折腰舞和鱼龙漫衍舞都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均有眩目惊心的美感。
D.汉赋作者都是言语侍从,他们的视觉感知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揭示了秦汉时期“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特点。
C.文章引用萧何的话,证明了汉代统治者对“壮丽”的重视。
D.文章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了汉赋也“以丽为美”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篆”的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是秦汉先民追求“以丽为美”的结果。
B.“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观众是以“丽”为标准来评价舞蹈的。
C.在秦汉,“以丽为美”的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由于汉代统治阶层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汉代音乐由之前的雅胜于俗逐渐发展成为俗胜于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近日举行,16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倡议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文物细节,通过AR、动画,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直播中为全球观众讲述陶鹰鼎、伏羲女娲像立幅、针灸铜人等馆藏珍品。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在线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此次活动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赢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

近年来,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建设中,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直播已成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件气势非凡的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它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较大的。安徽省博物馆日前使用一款AR魔镜进行直播。山西博物院则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科技对公众体验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余开亮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可以给公众带来高清、立体、互动、虚拟等诸多新型体验。

(摘编自李雪钦《博物馆网上秀趣味多》)

材料二:

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文物的保护目前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他介绍,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

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也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成和他的团队近10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他们参与研发的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统,让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进了配有气体净化装置和控湿装置等的高气密沿墙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藏文物在展示的同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摘编自刘喆《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材料三:

2020年是紫禁城建城600周年。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恢弘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礼乐文明及其悠久历史的物质载体。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主要体现于此。不过,面对600岁的故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是最近6年来故宫所发生的变化。

关心文化热点的人或许记得,2013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了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从那时开始,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萌萌哒的文创产品,渐渐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故宫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悄然改变。此后,故宫再接再厉,作出了开设夜场和元宵灯会,设立地方主题分馆,进驻天猫开网店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新颖创意之举。《我在故宫修文物》《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故宫里的大怪兽》、千里江山特展、故宫美妆、皇帝的一天App等爆款文化产品和活动,更让故宫深度触网,频频刷屏、登上热搜。就这样,600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胡一峰《故宫的6年与600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博物馆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B.安徽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做法充分说明各大博物馆通过运用各种科技,能够为公众带来不同于线下实物参观的新型体验。
C.敦煌石窟的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石窟内微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监控,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
D.故宫在最近6年的时间里积极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使自己从厚重的历史符号成为网络热门,充满活力。
6.以上三则材料针对博物馆这一对象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

张炜

原野上,一匹奔腾的骏马……

刚开始它迎向太阳,沐浴霞光。白云和漫漫长路衬托得它更为俊美。

当它的鬃毛和长尾蒙上一层灰尘、全身汗水淋漓的时候,太阳正好移到了当空。烈日将一切灼焦。滚烫的风里摇动的植物、龟裂的大地……

暮色里仍在踏踏狂奔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它用力催动自己的步伐,昂起头颅。夜风欲息,鬃毛再不能在光色中像火焰一样燎动了。苍茫中,四周的绿色全部融解、隐去。只有星星闪现空中。

人们只凭这踏踏的马蹄声,判断有一匹马在野地里奔跑。

是什么让你无休止地奔波,不能停息?你仰天发出嘶呜,那是你的回答吗?可是这长啸也无法诠释,你留给自然的那些回响也令人费解。它大概是你不停奔腾中伴随的声息,如同留给自己的歌唱。

奔腾的骏马!由缓缓而行到飞驰而去的、踏踏不止的奔波之旅啊,永远向前,直到一切消失……

为什么要奔腾?设问那滚滚流动的长河:为什么要奔涌?为什么要无休无止地汇向海洋?设问那个喷薄而出的朝阳:为什么总要升上高空,穿过层层雾霭,普照大地?设问这潮起潮落的海洋:为什么这样滔滔无际,泛起一片银光,或是咆哮,耸荡起一片如山的波涌——不停地扑向海边,又不断地碎成雪白的、丈把高的浪花?

没有回答。它们都不能够停止,只是继续着,只是按照上帝所赋予它们的动力和节奏,无休止地运动下去。

万物有灵,有自己的命数。这是生命之谜,是潜在底层的灵魂的焦灼。这一切迫使它们运动和磨损,永无休止地变幻和造化。时光可以剥蚀山脉,让其化为浮尘和土壤,时光可以改变一切。时光在运动和旋转中改变生命。这绚丽的悲剧,伟大的毁灭,整个过程弥散出无与伦比的美。

骏马必要奔腾。它不会在污浊的泥潭里匍匐、咀嚼。骏马应该倒在原野之上,或者是洁白的雪崖之上、裸露的岩石之上。当它倒下的时刻,它的头颅也仍然指向前方——成为原野上行进的一个伟大标记。

那个秋天,寒风乍一吹起,田野流转着沉甸甸的香气。一匹浑身挂带着伤痕的马踏踏而去,迎着秋风、向着南方——那是一片黛色的山峦。它冲破层层罗网,身上留下割伤,淌着鲜血。可这一场挣脱和奔突令其何等愉快。它不倦而无畏,掠过的尽是诅咒与惊恐。

有人断言它不久即会因干渴倒在泥沟,因莽撞冲上断崖。它将摔得皮开肉绽,最后被山里的食肉动物啃成一堆白骨。

骏马嘶鸣着,往前驰骋。许久以前,还是它身陷罗网的时刻,它就遥望南方那一片黛蓝色的山了。那是何等美丽的一片。它期待那里遍布山花,阵阵鸟语使人迷醉。那是无限的幻想之梦。

那时它还被绞索缚住,四周栽满铁藜。它不知这正是一个鲜活强悍的生命所要经历的磨难,只是一味企盼遥想。那必定离去的一念在鼓励它,冲撞心扉。它甚至想象山阳坡上,有一片灿烂的卷丹花、河谷上有英武的钢松、无边的嫩草、丰美的食物,还有在阳光下泛亮的活泉……

一场永不停歇的挣脱开始了。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向南的高地越来越陡,山势险峻。它浑身淌满了汗水,每一根毛发都在欣悦和激愤中浸湿,四蹄扬起的尘埃又将其糊住。它周身发痒,寒风吹起瑟瑟发抖。可是那片闪着光泽的卷丹花、美丽的钢松,都在诱惑鼓舞。它看到了命运的微笑。

午夜,月亮和它一起飞奔;饥渴了,喝一口混浊的泥浆,啃一点草叶。一刻不停地往前。踏踏马蹄伴着高空的雁鸣——那是另一些奔波不息的生命。视野里有什么鬼火在闪烁,一些发蓝的眼睛……那是狼,以及其他食肉动物。它们甚至发出了阴笑,咯咯的笑声使夜晚变得更为可怖。

整整花费了一个季节,它才走穿这片大山。

它站在山阳坡上,看到了河谷,但没有看到红色的卷丹花和一排排的钢松。在苦涩的水潭旁,它勉强地饮用了一点水。它的毛发因为被越来越冷的山风吹扫,脱落了很多。它甚至有点倦怠。每天,当东方的太阳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它的神情就为之一震;看到那一天繁星,它就感到一丝莫名的温情暖意。泪水涟涟,它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跑啊跑啊,更南方,一片雾霭下闪烁的蔚蓝,化为它梦寐以求之所、潜伏和生长之地。

力量像汩汩流泉,又一次冲腾奔涌。

涉过河水时,汹涌的水流险些把它冲走。它奋力挥动四蹄,胜了。登上彼岸,全身的污垢也被洗涤了——此时太阳升上半空,周身给照得灿亮。那新鲜的毛色证明了它青春勃发的生力,那甩动的长鬃显示着它永未丧失的希望。它昂首长啸,声震河谷……

两岸的植物、动物,所有的生灵,都惊奇注视。它们呼出的惊叹与它的嘶鸣混在一起,激荡四野。一排落叶松在行注目礼,美丽的叶片垂下,给奔波的精灵以宝贵馈赠。

只有希冀,没有终点;只有远途,没有退路。它奔着,永无休息。一片又一片土地飞跃了,跨越了。那个美丽的传说,那个奇异的梦幻,那个落在童心里的种子,这一切所催生的那片绚丽终未出现。它渐渐明白只有奔腾——这奔腾本身就是一片绚丽,一个希冀,一个未知,那才是终点的终点。

它走过了一个季节,又穿越了另一个季节,仰天长啸,美鬃冉冉燎动……

为什么不能停歇?为什么不愿止步?它只记住了内心里最纯美最准确的判断。它只为了终点的终点、一切的一切——奔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骏马在奔跑中变成了满身伤痕的老马,这可以看成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现代人的缩影。
B.文章中骏马在奔腾中遭遇了各种磨难,揭示了环境的黑暗,暗示了骏马的悲剧命运。
C.文章以骏马的行踪为线索,将它所见到的环境想象的美景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文章作者善于描写,多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哲理,常能激发读者深思。
8.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力量像汩汩流泉,又一次冲腾奔涌。
(2)两岸的植物、动物,所有的生灵,都惊奇注视。它们呼出的惊叹与它的嘶鸣混在一起,激荡四野。一排落叶松在行注目礼,美丽的叶片垂下,给奔波的精灵以宝贵馈赠。
9.骏马为什么要奔腾?作者做出了三个层次的回答,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州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金渝盟,诸军往来境上,选行县事,有治办声。

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鞂,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岁大祲,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辞。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公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圣学渊源》五卷而得之”云。

——节选自《宋史·谢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B.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C.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D.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是等级的意思。中第,又称及第。
B.知,指主持、管理。“知袁州分宜县”就是管理袁州分宜县,作知县。摄、擢、提举都是提拔的意思,如“擢监察御史”。
C.缗钱,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钱。缗,就是穿铜钱的绳子,一般以一千钱为一缗。
D.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的通称。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谔聪敏智慧,才华出众。写文章一挥而就;创立的“义役法”得到推广,给百姓带来了方便。
B.谢谔做事有谋略,措施有力。妥善处置乐安盗贼事件;设五色旗,分散售粮,很快就解决了饥民求粮问题。
C.谢谔直言敢谏,竭忠尽智。与皇上讨论边事时,直言劝诫不可轻率冒进;建议光宗“二节”“三近”。
D.谢谔为官重视民生,打击豪强。多次上书请求减免百姓赋税,取用官船厂的木材做成棺材收殓死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
(2)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
2020-12-3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这位来自蜀地的琴师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的倾慕。既点了题,又为后文蓄了势。
B.“客心洗流水”含蓄而自然,将用典与自己听琴的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C.“秋云暗几重”写天空暗云密布,委婉地流露出内心深处知音难觅、明主难遇的隐隐感伤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清新健爽,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
15.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音乐演奏上的描写有哪些相似手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0-12-30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