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56 题号:159118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00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胜于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     
A.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下面的材料是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


【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 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 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 句话“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 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 。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验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 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 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 。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

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 美诺恃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 2)( 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 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 故(2)( 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 。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恃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 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恃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颗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犯了逻辑谬误,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分别指出两人的逻辑谬误。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024-01-13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中的细节

哈金

抚摸你的细节吧,那些神圣的细节。这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给青年作家的忠告。纳博科夫是细节方面做得最精致的作家,这番话可谓是经验之谈。

②好的细节反应小说家独特的眼力,也是作家才华的标志。有一些小说本身并没有多少思想,结构也不新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人过目难忘。东北小说家萧红的作品就是这样,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也是这样的天才。

③谈起细节,人们常常提起契诃夫的经典理论:如果小说中出现一支挂在墙上的猎枪,那么故事中的某处就应该有人取下这支枪,并使用它。契诃夫指的是戏剧性细节。经典小说中这类细节比比皆是。安娜·卡列尼娜与沃伦斯基第一回见面是在火车站,并遇到一个事故:一个男人被列车撞死了。这使安娜的身心遭到巨大撞击,而沃伦斯基出于同情和表现自己的慷慨,当场为死者的遗孀捐了200卢布。他俩的情事从此开始发展,最终由于绝望和疯狂,安娜卧轨自杀了。故事的结尾沃伦斯基乘火车去前线作战,也等于去自杀。这样,他们的爱情从火车开始到火车结束。火车这个细节贯穿了整个故事,这是经典的戏剧性细节。它每一次出现,都增添了新的意义。

④不过,小说中还要有各种别的细节,其中许多并不重复出现,但对故事仍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优秀的小说通常是鲜活的细节的积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赋予故事特殊的生命力。描述人物的细节往往比戏剧性情节出现得更多,更频繁,更能显示作者独具的眼光。奈保尔在《大河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萨林姆叙说自己怎样同朋友马赫士交谈)从红铜他接着谈起别的金属,我俩瞎扯了一阵,说了些关于锌和铅的前景。然后他说:‘铀——你看它怎样?他们现在出什么价钱?’

我说:‘我不觉得有人在出价卖铀。’

他瞥了我一眼,满脸蔑视。‘不过肯定价钱挺高吧?这里有个家伙要卖掉一块。’

‘铀是按块卖的吗?那东西什么样?’

‘我也没见过。但那家伙要一百万美元卖一块。’

我们就是那样。前几天还到处找食物,打开生锈的罐头,在地上挖个坑,支上炭火盆煮饭;而今天却谈起一百万美元的生意,好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做数百万美元的交易。

⑤这是一个典型的展示人物的细节,其中的可笑和幽默表现了身在非洲的印度移民们的窄小世界和狭隘视野。这个细节在小说中只出现一次,也不跟上下文有戏剧性的联系,但它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生动,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对于小说的精神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写小说时,特别是长篇小说,有许多细节并不助推故事,甚至也不揭示人物,但只要它们准确鲜活,就应该将它们融入,因为丰富的细节会给文字提供独特的质地,甚至让人耳目一新。还有许多细节是属于气氛性的,可以给小说增添生活底色。一般来说,只要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应该写进小说。

⑥有一些小说中的细节不但促进剧情,而且也相互呼应,构成体系,这样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这种安排需要作家有类似作曲家的意识,讲究小说中细节之间的回声和共鸣的效果。例如,远藤周作的《沉默》中上帝的静默不断在喜剧的高潮之处出现,仿佛要强调神多么对人类的苦难无动于衷;同时,又常有一只蝉在丝丝地鸣响。这个蝉声跟上帝的沉默相互呼应,愈能体现出沉默,创造出一种恒久单调的背景,使人物的生命和苦难更加微不足道。

⑦还有一种很难把握的细节,可以称为风格细节。它们不与剧情、人物、主题有什么联系,主要表现叙述人或作家的风格。用得不当,这种细节往往会剑走偏锋,给人自我放纵的印象。纳博科夫常用这种细节,而且总是做得绝妙,令人惊叹。比如在《普宁》一书中,叙述人在讲普宁跟房东联系好租一间屋子,但笔锋一转就胡侃起来:从技巧上说,叙述的艺术还不足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对话,还落在它们后面,还不能够再现这样的对话——在房子与房子之间,在两个窗户之间,窗下是一座古城中的蓝色的窄巷,城里水源匮乏,连驴子都打不起精神,但那里却有地毯出售,还有清真光塔,外国人和香瓜,以及晨光里的回声。这完全是信马由缰,但它体现了独特的情致和恣肆的行文风格,也是超小说的一种形式。又如,普宁披上大衣去学院图书馆,原本是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就可以描写的细节,却被纳氏这样来处理:一想起普宁的俄国知识分子式穿大衣的方法,我心里就热乎乎的:他前倾的额头展现出理想的光秃,他硕大的、美妙的荷兰下巴将绿色横挂的围脖紧紧地压在前胸,同时宽阔的双肩熟练地一抖,他就两臂同时插进衣袖;再轻耸一下就穿上了大衣。这种夸张的细节主要是为风格服务的,仿佛叙述人能口无遮拦,侃个没完,不管说什么都有趣新鲜。当然,这种风格也难免掺有个人的写照。

⑧虽然小说家可以凭空打造细节,但还是要避免错误的细节,尤其是要避免不合时宜的细节。比如,内陆有一部古装戏中乡下的饭馆卖面条,但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碗弯弯曲曲的方便面。这让人哭笑不得,觉得编剧不尊重观众的智商。一部长篇中如果有一两个不恰当的细节,读者或许可以原谅,但如果超过五六个,故事就变得不可信了。

(节选自2021.01.28《文学报·哈金谈写作(上)》,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抚摸”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萧红的作品除了细节闪光外,其他乏善可陈,因而并非优秀的作家。
B.只要小说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是不错的作品,值得阅读。
C.小说和作曲相通,如果作家懂点作曲知识,对细节处理也许会更好。
D.对细节捕捉以及叙述风格,有时难免掺有叙述人和作家个人的写照。
3.分析第段画线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4.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纳博科夫的名言,既引出了文章的议论对象,又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
B.远藤周作的《沉默》中的蝉鸣既和上帝的沉默相呼应,也有对比之意,以声衬沉默。
C.纳博科夫运用风格细节非常纯熟巧妙,在《普宁》一书中他剑走偏锋,显得很狂放。
D.第⑧段举古装戏的例子来论证小说要避免错误的细节,还不够典型,影响了说服力。
5.概括文中作者所阐述的细节类型及作用。
2021-04-25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很早就开始了其海外传播历程,最初是在东南亚迅速流行,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此后在韩国、日本也非常流行。与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流行形成明显反差,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传播明显滞后,金庸的15部小说仅有《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4部被译成完整的英文本公开出版,其中《雪山飞狐》有两个译本。金庸小说第一部英文译作由美籍华人吴罗宾于1972年根据《雪山飞狐》连载版翻译,由纽约《桥》双月刊分4期载完。其中前3期覆盖原文前5章的内容,第4期则一次性覆盖了剩余5章的所有内容,结构明显不合理,显然进行了大规模节译。由于译者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对前后期内容比重的调整,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在金庸小说完成大规模修改并以“明河版”作为传播定本之后,香港城市大学莫锦屏再译《雪山飞狐》与吴译本不同,莫锦屏尽可能保留了对原作的完整阐释,并对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部英文译作是《鹿鼎记》,由英国汉学家、《红楼梦》后40回英文译者闵福德翻译,1994年最先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报》发表前两章的译文,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由于译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翻译技巧的灵活处理而广受好评。第三部译作是《书剑恩仇录》,由英国汉学家晏格文翻译,闵福德等监修。为了切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保留了原作的大部分情节,删去了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在突显小说叙事功能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文本过于冗长。第四部是《射雕英雄传》该书曾在1996年由闵福德和赖慈芸合译第一章,发表于《翻译季刊》。《射雕英雄传》全本由瑞典郝玉青花费6年时间译成。

《雪山飞狐》译者莫锦屏说道,“在西方,英语翻译中的武侠小说正被贬到极其边缘的地位。但是,武侠小说能够进入亚洲国家,刺激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或(重新)用一些土著语言写武侠小说”。她还进一步具体讨论了《雪山飞狐》的主要翻译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将武侠小说作为文学体裁加以介绍;将金庸作为说书大师加以介绍;以及介绍在写作一部经典作品时所使用的具有特定文化特点的手段。译者采用的一种压倒一切的策略是将大量的文字改写成目标语言。”

(摘编自苏静、韩云波《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现状与思考》)

材料二:

《鹿鼎记》中出现了大量武功招式,闵福德教授根据其特点,在翻译其他没有特别强烈的文化、传统思想背景的武功招式时,闵福德教授力图做到译文读者对“异质”的期待与接受能力的平衡,缩小译本与译文读者的审美距离,以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如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Catch-can是西方流行的自由式摔跤,二者在动作招式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西方读者对擒拿概念缺少实际生活中的真切领悟和体验,如果简单的进行音译或直译,势必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将其翻译为catch-can虽然不够精准,但整个作品的中国文化和功夫背景会使得译文读者对这种中国式的catch-can产生好奇,并去探索“大擒拿手(GreaterCatch-Can)”与“小擒拿手(LesserCatch-Can)”之间的区别,使译文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外,还获得了探索中国武术文化的乐趣,拓展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如将“化骨绵掌”翻译为thesoftkarate。在原文中,此掌法特点在于使人骨骼逐渐变软甚至断裂。译文中karate(空手道)为西方流行的一种搏击术,这样翻译避免了译文读者对于中国功夫“掌”的困惑和不解,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加以释义和替换,易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前面用softcrush加以修饰,将“化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传递了此招式的精髓,使译文读者对karate的期待视野做出调整,矫正并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实现对新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接纳。

(摘编自尹丕安、郝露《接受美学视角下〈鹿鼎记〉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材料三:

原文:陈家洛拭一拭眼泪,说道:“不,你仍然做你的皇帝,然而并非不忠不孝的皇帝,而是一位仁孝英明的开国之主。”(摘自《书剑恩仇录》)

译文:“‘No,’said Chen,wiping his eyes.‘We want you to stay on as Emperor.But as the wise,enlightened founder of a new dynasty.(英明的开国之主)’”

原文:“这一男一女哪,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摘自《雪山飞狐》)

译文:“The man was a ferocious warrior(威猛的战士)and his wife,a kingdom-quelling beauty.(倾国倾城的美人)”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译本的《雪山飞狐》由于作者自身文化功底的缺乏,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致使金庸小说在海外世界的传播严重滞后。
B.外国汉学家闵福德、晏格文等人既能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又可以灵活处理翻译问题,所以他们的译作往往广受好评。
C.译者莫锦屏比较了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和西方英语世界的地位,并且归纳了三种主要翻译策略,即输出目标语言。
D.闵福德教授在翻译《鹿鼎记》的武功招式时,力图让读者对“异质”期待与接受能力平衡,为此他多次巧用本土词汇翻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火爆流行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四个译本“形只影单”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地域性。
B.莫锦屏再译版本的《雪山飞狐》详细介绍了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但无形中也提高了阅读门槛。
C.在翻译《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为了避免文本过于冗长,闵福德和晏格文删去了原著中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
D.闵福德翻译《鹿鼎记》时,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原汁原味地表达了词意,又使得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一举两得。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023-05-02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