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06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科学与人文的集萃,是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汇总,包括山川地理知识、珍禽异兽知识、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神仙方术异闻等,选题以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矿物等为主,在涵纳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实地考察形成采风记录、研究报告、文献典籍汇编等,同时包含了当时的前沿科技和集传承与创新于一身的人文社会知识。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多为持儒家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所著,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讲究经世致用,追求格物致知,看似平实记录,实则讲求微言大义,注重从日常的自然、文化事物的实用性出发,提炼出社会和人生的普遍道德意义与价值观念,因此中国传统博物学不是单独的一个学科门类或知识体系,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道德实践内的一种文化思想观念或理念。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

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

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虽然在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有差异,但都含有自然知识。
B.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用浅显的语言把研究经验表达出来。
C.《萤火虫在中国》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严谨科学又通俗易懂。
D.明清小说涉及内容丰富多彩,《红楼梦》更是博物书写的顶峰,可见博物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深厚渊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基于文明互鉴视域分析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逻辑清晰。
B.咏物抒怀类博物书写的作者一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善于将主题具象化,写出其意蕴。
C.材料三中的正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
D.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很多博物书写表达了对生态的回归的思维。
3.下列选项,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A.《诗经》内容博大,包含了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堪称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B.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大量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是构成了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
D.《说“木叶”》中梳理了“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具体阐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理念。
4.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可以为好的博物书写提供哪些启示?
5.下面《红楼梦》中关于荣禧堂陈设的描写较好地体现了博物书写,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评析。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雏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厕,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俄】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约纳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
B.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扫院人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人道主义关怀的状况。
C.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对主人的手呼着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D.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都在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诉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紧凑。
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
C.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D.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8.《苦恼》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多次写到“雪”,请概括下面两处“雪”在原文中的作用。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林冲)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佛像,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B.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C.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指照耀,与现代成语“洞烛其奸”中的“烛”意思不同。
B.“半山居雾”的“居”指停留,与文本二“以居佛像”的“居”意思不同。
C.“度”指估算,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相同。
D.“饮”指“给……喝”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的“饮”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古迹甚多,其最高峰为日观峰,在泰安城以南十五里。
B.《登泰山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
C.姚鼐写泰山日出的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简洁生动,富有画面感。
D.两篇游记都是典型的山水游记,脉络清晰,比喻贴切,熔风景、古今于一炉,创设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14.文中泰山、灵岩的景物特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精细之笔,从时间角度细致描绘了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恢弘景象。
B.颔联从空间角度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景象,写出它的浩瀚辽阔。
C.“圻”和“浮”很有动态感,给人湖水将大地切割、天地被湖水托住之感。
D.前两联意境雄浑高远,与后两联形成强烈反差,越发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16.从后两联的内容看,“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