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暑假学习效果)检测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06 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炼、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伺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

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

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B.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C.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
D.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
B.“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
C.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B.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4.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6-9题。

疗马

吕树国

寒露日,午后。阴。

马军头急红了眼,舍弟被关了禁闭。

我去禁闭室看舍弟,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

我说,不为马,只为你。

我又说,为我们的这一大家子,为我们的元亨相畜驿

舍弟说,天命如此,我们斗不过天。舍弟脸色沮丧,看样子已不抱希望。

舍弟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不甘心。我们喻家祖上有训:不做良相,便做良医。良相治世,良医治人。我也算饱读诗书了,曾经有段日子,亦想走仕途,做济世良相。可这个混乱的世道……我知道良相我是做不成了。

说起来话长,很久以前,为躲避战乱,我随家人、族人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坳里安家落户。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片滩涂草场,我们刚到时,遍布茅草,比及人肩,族人就割下茅草,搭房盖屋。天长日久,落地生根,族人为图方便,就地取名为茅滩场。我良相之梦破灭后,便遵照先祖遣训,带着舍弟走上了行医之路,主要治人,兼治牲口。茅滩场在我看来是块福地,我常在采草药的时候,站在山头远眺、俯瞰。四周大山高耸而苍茫,山下的茅滩场形同锅底,山上雪水泉水,渗到锅底里,而锅底的正中央的平地正好凸出来,形成了环形河流,四面青山的倒影跌进环流里,上下一碧,茅滩场里便山风清朗,水草丰茂,颇有点陶公《桃花源记》的味道。

哪承想朝廷看中了茅滩场,认为它是养马的天然牧场,又远离外界,算是大后方。一时间,一向宁静的茅滩场人欢马嘶。牲口多了,我和舍弟就成了专业兽医。说来凑巧,管理军马的军官也姓马,人们都叫他马军头,他到了茅滩场不久,拜访了我们兄弟俩,最后他说出来拜访我们的真正目的:听说你们治牲口有一套,来做我的专职马医吧。我说,军爷放心,术业有专攻,民马也好军马也罢,都是马,只要生病了,我们理当救治。马好,马军头态度也好,看到了老远就抱拳致意。

瘟疫开始后,眼见军马一匹匹倒下,马军头脸色越来越难看,见到我们抱拳致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杀气。舍弟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直视他。

一天晚上,我查阅了先师祖马师皇残卷,发现一味药方,能治此病。药方的原理不复杂,是以毒攻毒的疗法,内服汤药驱毒,外施针灸放毒。我欣喜若狂,次日一早便叫上舍弟,前往北山燕山寨。燕山寨顶峰遍生毒草,我们采了一筐马上下山,煮沸,准备好银针,先在我自家的小马驹身上做实验。小马驹刚染病不久,尚未显出病态,只是身上微烫,眼里没了多少神采。如果治好了它,就大功告成了。我和舍弟满怀期望地把汤药灌进它的嘴里,在它嘴唇上扎了一排银针。俄顷,毒血顺着小马驹鼻孔和针眼慢慢流出来,眼睛也亮了一下。舍弟对我一笑,但我没敢掉以轻心,我心里明白,要是能挺过今夜,才算成功。当晚小马驹精神了些,吃下几口草料。我让舍弟去睡,我守着。三星偏西之时,我听到小马驹喉咙里咕咕几声,扑通倒地,喘了几口气后,不动了。我呆呆地看着小马驹的尸体,按照药理,没有出错,可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巨大的惶惑之中。蓦然回头,发现舍弟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身后,神情默然。

天亮之时,门外一阵嘈杂,一队士兵闯了进来,二话不说,绑了舍弟。出门时,一个小队长模样的士兵对我喊道:喻本元,我们军头说了,要你赶紧想出治马的方子,用方子来换你兄弟!

谷雨日。晴。

我去了一趟双蟾寺。

本来以为寻得了药方,结果却治死了小马驹,舍弟也因治马无力被抓去关了禁闭,我心下郁闷,便想去双蟾寺找住持慧远大师聊聊,他是我的朋友,也懂医术,不妨让他看看方子,指点一二亦未可知。

进得寺中,我没过多客套,把方子给慧远过目,也把治马过程说了说。慧远看着方子,脸色严肃,说,兄台这方子,方略没问题,老衲只是觉得用药太猛,你看,你用的都是虎狼之药,大病需慢治,用药过猛,适得其反啊。

我一听,醍醐灌顶,只怪自己用心太躁。马上决定告辞,回去找温和的方子,再行实验。

慧远说,兄台不必操之过急,用了斋饭再走不迟。我想想也是,说,看我这急性子,大师见笑了。

小僧将斋饭端至院中一棵紫薇树下的石桌上,我吃得很香,说实话,多少天了没吃过一顿饱饭。饭后用茶之际,慧远指着紫薇树说,紫薇树又叫痒痒树,何哉?是说这树长得不疾不徐,无论多高,根茎都一样粗,长到一定程度,必定摇摆,像是挠痒痒一样。看似根基不牢,但是一摇一摆间却练就了韧性,怎么都不会倒。兄台,所谓大刚若柔,大砺若温,民间智慧啊,做人如此,我想用药也理当如此。

我放下茶盏,一躬到地:谢大师教诲,本元懂了!

从双蟾寺回来的路上,我已想到两味药,黄连,性燥湿,但能泻火解毒;甘草,性温,调和诸药,能缓解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果把这两味药结合使用,二者平衡,再配以针灸,祛除马匹体内毒素,加以精料调养,必能药到病除。想到此,我脚下生风,很快回到茅滩场。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禁闭室,自那次去看望了舍弟一次,很久没去了,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上次去看他时,他很绝望,我要给他信心,也想听听他的意见。

舍弟在木栏后面看我兴冲冲的样子,说,哥,是不是找到药方了?见我笑而不语。又说,哥,先别说,看我俩是不是想到一块儿了,你是不是想把内服药换成黄连和甘草?

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说,本亨吾弟,咱哥俩想一块儿了!

舍弟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事,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这才想明白,正等你来跟你说呢,你就来了,哈哈。

我笑说,吾弟这禁闭关得值……

之后的事情简单了,我带领几个弟子按方施药,果然控制了瘟疫,解救了舍弟,也让元亨相畜驿再次声名远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寒露日”“谷雨日”主要是为了交代时间变化和天气变化,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大。
B.喻本元遵照祖上遗训,一开始想做济世良相,但由于自己学力不深,再加上世道混乱,终未实现自己的仕途之梦。
C.在治疗小马驹的过程中喻本元兄弟二人的心理经历了起伏变化,从开始满怀期望,到初见疗效的欣喜,再到最后治疗失败的绝望。
D.小说对慧远大师的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突出其过人的智慧,慧远大师的语言具有哲理性,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7.关于文中的茅滩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滩场是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主要地点,喻本元和其族人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了茅滩场。
B.茅滩场周围的环境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环境相似,作者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喻本元与其弟走上了行医之路,而茅滩场周围大山药草丰富,为喻本元兄弟二人行医提供了方便。
D.茅滩场遍布的茅草比及人肩,朝廷看中了这样的自然优势,使其成为养马的天然牧场。
8.小说一开始便交代“舍弟被关了禁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在谈及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时,吕树国强调他是想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疗马,也是疗人心”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壁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B.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C.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D.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年的年号往往寄寓治国理念和期望,如唐之贞观、宋之仁宗、清之康熙等。竟宁是汉元帝年号,与当时用和亲来缓和民族关系相应。
B.颜色,有面容、脸色、面子、容貌等义,今多泛指色彩。网络新词“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
C.文中的“形容”,由“形”和“容”两个单音组成,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形体”和“容貌”两个双音词,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D.中国,今多指中华,而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相对于中国,北方及西域各族人民或外国人则被称为夷人、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人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常山:在(密州)今诸城市南二十里。②西凉簿:官名,指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盖”“皂旗”写出狩猎队伍的气派,“出长围”写出狩猎阵势之大。
B.马“跑空立”,鹰“掠地飞”,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
C.白云、青山、红叶色彩鲜明,烘托出诗人狩猎归来愉悦轻快的心情。
D.本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代背景一样,所写的狩猎场景相似。
16.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