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随堂练习B
全国 高二 随堂练习 2023-09-28 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 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理解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2020-12-18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堂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2.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3.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4.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021-03-11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习题)-【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炼、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伺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

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

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B.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C.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
D.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
B.“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
C.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7.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B.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8.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5题)

题型
数量
小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小阅读
10.65政论文  理解重要概念课内
20.65政论文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课内
30.65政论文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内
40.65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课内
二、现代文阅读
5-9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