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06 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

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

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伟、刘晋花《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

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裹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

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

(摘编自文新达《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
C.杜甫的“诗史”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
D.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
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
C.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
D.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思想价值的分析可能会更加科学。
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
C.《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
D.《记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5.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天柱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7.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8.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9.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J弟K为之L不许。
11.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其手法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相同。
B.“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一样。
C.“遂固请退居”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
D.“见微而能谏”的“谏”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谏”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州刺史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马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B.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C.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承袭爵位之后,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却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一样对待,而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2)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
14.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与文本一贾谊所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9-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首联从正面写“所欲”,颔联从反面写“不欲”,颈联则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B.尾联写了“凉风”和“蝉鸣”,这两种景物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凉风瑟瑟,蝉鸣嘶嘶。
C.这首诗多处运用对偶,“一丘”对“三径”,“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
D.诗显示出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特点,作者直抒胸臆,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16.诗的尾句点出“悲”字,请结合前三联说说作者因何而“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