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12 1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新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其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内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有其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B.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B.如果艺术家仅仅满足于“看山还是山”,那么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是没有价值的。
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D.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B.热门电影《消失的她》以悬疑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赌徒秘密杀害妻子以骗取遗产最终败露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幽微复杂。
C.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D.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安发现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剰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自己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的,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縄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

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6.下面对这篇小说内容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胡安顺着绳索向天空攀登的过程,展现一个少年充满好奇的童心和执着探索的欲望。
B.小说中的绳索极具象征意义,天空悬绳显然是虚构的,但在胡安的眼里,这条通天的绳索具有无比真实的力量。
C.走近绳索后,胡安先一点点地靠近,表明他的谨慎,最后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表现出他克制不住的好奇心理。
D.小说的结尾,胡安已经成了老人,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使读者深刻地感觉到童心被现实扼杀的悲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安这个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这与作者成功运用了细节、语言、心理和动作等描写刻画不无关系。
B.姑姑和老师对胡安的评价以及爸爸对胡安的不以为然,是将成人与孩童对想象力的态度进行对比,凸显主题。
C.小说最后两段叙述由之前全知视角转为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
D.胡安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的情节,加大了小说的时空跨度,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审美距离,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8.小说还叙述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这是一篇颇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请简要说明本小说“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的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万历二年进士。与南乐魏允炎、长垣李化龙以经济相期许。及允贞言事忤抜政,抗疏直之,坐谪东昌推官,再迁南京礼部郎中。会允贞、化龙及邹元标并官南曹,益相与讲求经世务,名籍甚。所部多大猾积盗,广设方略,悉擒灭之

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时矿税使四出。三才所部,榷税则徐州陈増、仪真暨禄,盐课则扬州鲁保,芦政则沿江邢隆,棋布千里间。延引奸徒,伪锲印符,所至若捕叛亡,公行攘夺。而增尤甚,数窘辱长吏。独三才以气凌之,裁抑其爪牙肆恶者,且密令死囚引为党,辄捕杀之。然奸民以矿税故,多起为盗。三才再疏陈矿税之害,言:“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今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臣请涣发德音罢除天下矿税欲心既去然后政事可理。”逾月未报,三才又上言:“臣为民请命,月余未得请。闻近日章奏,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风驰尘驽,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亦不报。三十年,帝有疾,诏罢矿税,俄止之,三才极陈国势将危,请亟下前诏,不听。

三才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毀。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成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而推殺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故世以三才为贤。

(节选自《明史•李三才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请涣发A德音B罢除C天下D矿税E欲心F既去G然H后I政事J可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文中是经国济世的意思,指有治国才能,与现在“发展经济”的“经济”意思不同。
B.陛下,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引申为对帝王的尊称,如《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中的“适”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相同。
D.“阙政”的“阙”指缺陷或弊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三才与南乐的魏允贞、长垣李化龙以经世致用相互勉励。之后不久魏允贞却因为议论朝廷违背辅臣意思,抗旨申辩,被贬为东昌推官。
B.在担任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巡抚凤阳各府期间,李三才所辖范围矿税使横行各地,比如徐州陈增、仪真暨禄、扬州鲁保、沿江邢隆,征税名目繁多。
C.李三才心系百姓,治政关注民生。他曾多次上疏陈明矿税使的利弊,皇上却迟迟没有答复,即使在皇上生病时期,李三才极力请求,皇上依然不听。
D.李三才有雄才大略,善于笼络朝廷大臣。由于有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等当时公认的名臣的推崇,所以世人认为李三才是贤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部多大猾积盗,广设方略,悉擒灭之。
(2)臣为民请命,月余未得请。闻近日章奏,凡及矿税,悉置不省。
14.李三才陈请皇帝罢除天下矿税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9-1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骨,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①络纬:虫名,在秋季天气转凉时发出哀鸣,其声似纺线音。②鲍家:指南朝宋诗人鲍照。③恨血句:东周时苌弘忠而蒙冤被杀,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选取了梧桐叶、衰灯、秋虫等特点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B.诗人看着自己呕心沥血写下的诗篇被蠹虫蛀蚀成粉末,内心悲抑,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C.诗歌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由“惊”转“苦”准确地体现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定下基调。
D.诗歌借典型景物渲染秋天气氛,由景入情,虚实相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境界。
16.李贺的诗风以“奇诡”著称。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对李贺的这一诗风简要分析。
2023-09-1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任凭小舟漂荡在浩瀚江面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强烈的诘问指责了秦统治者对老百姓极力搜刮,自己却奢靡浪费的行为。
(3)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常和文人的志趣有关。如归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0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到底是什么让刺耳的尖叫声无法不令人忽视呢?②这取决于尖叫声对我们的大脑神经做了些什么。③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④人类尖叫的声学特性能刺激大脑神经回路。⑤从飞过头顶的飞机到簇生脚边的各种生物,⑥我们的每一刻都被噪音所包围着,⑦但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哭喊可以打破这一切。

尖叫声有什么特别的?为了寻求解答,研究人员准备了一份综合了网络短视频、流行电影和受试者尖叫的样本。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尖叫声的声学特征,发现这些声音不仅很大,而且特别粗糙,也就是说,。正常的说话声相对平滑,频率范围仅在4〜5赫兹(每秒的周期)之间,但是尖叫声可以在30〜150赫兹之间迅速波动,这个频率范围可以让人寒毛直立

当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评估尖叫声的恐惧程度时,他们发现声音越粗糙,。有趣的是,鸣笛声足以让人吓到尖叫。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塾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天井”,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周围杂生花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这是我们的“大花园”。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晩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逢院,我常常袒胸跣足和姊嫂兄弟婢仆杂坐在门口“风头里”,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①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我们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又痛快又难过;但我们那时的注意,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所预告的大变,我们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滥、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等字句,立刻在我们小脑子的内库里跳了出来,益发引起孩子们只望烟头起的本性。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索性放开,大噪狂读,②身子也狂摇得连生机都磔格作响

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B.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C.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21.修辞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修辞效果。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词语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正常的说话声相对平滑,频率范围仅在4〜5赫兹(每秒的周期)之间,但是尖叫声可以在30〜150赫兹之间迅速波动,这个频率范围可以让人寒毛直立
2023-09-09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苦痛或苦难,人的感受、见解和行为会有差异。有人说苦痛能够毁灭人,也有人说苦痛能够使人崇高;有人说苦难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也有人说苦难不值得赞美,苦难就是苦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贺(790-816)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