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02 1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新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其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内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有其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B.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B.如果艺术家仅仅满足于“看山还是山”,那么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是没有价值的。
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D.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B.热门电影《消失的她》以悬疑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赌徒秘密杀害妻子以骗取遗产最终败露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幽微复杂。
C.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D.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①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产生产冰激凌机。②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

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

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③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远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温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带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当苗青从母亲口中知道“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
C.由于八十年代鲲鹏机械厂放弃了飞机制造,几十年后,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国依旧缺少设计飞机的人才。
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父亲的话不仅写出他的幽默,衬托出其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B.句子②中引用孔子的话“时也,命也”,体现了父亲生不逢时、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
C.句子③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怯懦者,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波澜。
D.句子④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时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让人感觉到苗青的郑重和坚决。
8.“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道“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
9.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确定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3-10-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漆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涤生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英文字母。
近岁阅A历日久B乃知C治人D不治者E智F不足G也H此切己I体察之J一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恒如此”与“为国以礼”(《侍坐》)句中都存在介宾结构,且均为后置状语。
B.“学问之道无穷”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C.“须视书如水”与“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中的“视”字含义不相同。
D.“子瞻”是苏轼的字,此处以字称其人:“涤生”则是曾国藩的号,这里以号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遣闷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唤时分树茂萌浓、鸡鸣阵阵的乡村。
B.颔联巧用对比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现在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写出诗句的。
D.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6.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