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05 2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确准。

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美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
B.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
C.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
D.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
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
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
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
C.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
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
5.教育求变,请你设计一个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①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产生产冰激凌机。②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

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

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③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远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庄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温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带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④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当苗青从母亲口中知道“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
C.由于八十年代鲲鹏机械厂放弃了飞机制造,几十年后,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国依旧缺少设计飞机的人才。
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父亲的话不仅写出他的幽默,衬托出其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B.句子②中引用孔子的话“时也,命也”,体现了父亲生不逢时、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
C.句子③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怯懦者,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波澜。
D.句子④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时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让人感觉到苗青的郑重和坚决。
8.“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
9.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抬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务”意为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意思相同。
C.“而”同“尔”,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的“而”用法相同。
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的意思。
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14.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遣闷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唤时分树茂萌浓、鸡鸣阵阵的乡村。
B.颔联巧用对比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现在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写出诗句的。
D.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6.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地山势高峻,流水奔腾直下,宛如雷鸣。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常用“泪”的意象承载心系天下的感慨,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引发了行业和社会热议。不过,。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线依旧为140/90毫米汞柱,即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

在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上,专家也提到血压水平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80—89毫米汞柱的人群多为中青年。这说明,需要引起重视。

不少人认为,血压没超过(达到)140/90毫米汞柱就安全,但其实超过120/80毫米汞柱就应该引起重视了!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但它就好比“高血压前期”,也应当及时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干预。因为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理想血压人群相较于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罹患高血压的机会增加2-3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父学;完放小题。

折岗场一般在村边,一家一家的麦子拉到麦场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那几日,打麦的机器昼夜轰鸣,麦穗被吞入机器时有刺耳的声音传来。脱掉皮的麦粒落在机器下面,皮被吹向一旁。麦秆经过压缩被挤成扁扁的,没有了锋芒。

打麦场是儿童的乐园。城市里有游乐场,但对于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游乐场是遥远的未知。女孩子矜持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在麦秸堆里蹦高高或者“藏猫猫”、一就是半天。每当听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我就想起曾经的打麦场。秋天打谷子时虽有谷堆,但那时天气已凉,秋虫声声中,各家打完了谷子都赶紧回家了,远不如夏日的打麦场热闹。当热辣辣的太阳隐下山去,当晚风吹凉的夜色伴随树木的黑影来临,这时才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最好的休闲时间。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幅场景我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我曾经在这样的场景中翻过跟斗,打过滚;陌生的是,熟悉的场景并没有歌声中的恬静,大家都在劳作。

20.下列句子中的“疯”与文中加点的“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并不曾,他们偏要说我是疯子。
B.他们大概拿我当个半子,我也就装疯,和他们乱扯。
C.雨后,这些棉花长,很多都有一人多高。
D.上班时间和员工一起唱歌跳舞,像我这样的老板是不多的。
21.文学作品中引号的作用很丰富。文中第一段、第二段使用了两次引号,请分别分析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及所引内容的含义。
22.文中第三段引用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杨万里(1127-120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词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成功面面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