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27 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

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

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

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
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
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
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
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
C.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
D.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
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
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
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
4.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抬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务”意为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意思相同。
C.“而”同“尔”,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的“而”用法相同。
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的意思。
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14.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