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9-19 1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
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
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
D.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
B.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
C.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
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       
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准备拿出拟交换的书时,“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这一细节暗示他担心别人并不认同手中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为真正的书,因此动作犹豫迟缓。
B.“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酷,也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
C.“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即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强调“铁丝男”有借不还,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8.“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B.人欲自其形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C.群臣进见者皆失                       戍卒叫,函谷
D.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或告右丞魏征其亲戚            不念居思危,戒奢以俭
B.龙逢、比干,折廷争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C.与帝王徇奢欲而国者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D.君既失国,臣岂能独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13.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C.《鸿门宴》展示了古人的座次安排。在古代,室内座位的尊贵程度是东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西为最末。项羽将刘邦安排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流露出对刘邦的轻视和无礼。
D.季父,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6.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2023-09-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7. 下列句子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D.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2023-09-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和成语中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戚相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战速决)
C.者效其忠(口开河)D.有始者实繁(明眸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9. 《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有精巧的推敲,以下各项中“孤云”意象情感色彩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
B.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刘长卿)
C.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赵嘏)
D.青山绿水从人爱,野鹤孤云与我同。(王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