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201554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
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
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
D.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
B.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
C.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
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       
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为诗文之命意,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10更新 | 8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D.语言和逻辑二者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束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潜在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语言运用艺术在某些情况下,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使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C.材料二中引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例子,是为了反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
D.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方法使论证增强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有的诗句看似无理,实际上因蕴含着深邃的逻辑基础而别有理趣,产生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如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出了李白的自信和狂放,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个省略三段论逻辑推理。请仿照下面对材料二中的句子的分析示例,将这个省略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示例】
诗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理处:离人泪染醉霜林。
逻辑基础:
(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仿写】
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理处:千金散尽还复来。
逻辑基础:
(大前提)天生有用之材,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
①(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12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诸如象征和格律等传统的文学手段,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社会性的。这些手段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通例和准则。但进一步说,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认和奖赏;他向读者讲话,不管假想的是什么样的读者。

的确,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因此,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是或从含义上看是如此。比如传统和通例、准则和类型、象征和神话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根据托马斯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有关“文学和社会”的探讨都显得较为狭隘和表面。一般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文学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关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试图说明和界定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并且规定和判明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但是,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我们解决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实际关系之后再来讨论似乎是最上策。这些描述性的关系(不同于规范性的关系)可以相当简便地加以分类。

首先,有研究作家与文学这一职业和实践的社会学,即研究文学生产的经济基础、作家的社会出身和地位及其社会意识的整个问题。这个问题可在文学以外的舆论和活动中表现出来。接着还有文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含义和社会目的的问题。最后还有读者和文学的实际社会影响等问题。文学实际上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先要判定所谓依赖或因果关系的含义:末了,我们还要谈到文化的一体化问题,尤其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如何一体化的。

(摘编自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材料二:

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

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待仍然广袤而含糊。

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决不可把它当作因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决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就像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里讽刺的那样:“根据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因为这“背景”笼罩得太密,仿佛把白天变成黑夜,而“黑夜里各色猫一概灰色”,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就像同在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承受着同一背景而各自风格迥异;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与诗歌的诠释时,它那似是而非的范围总是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让他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任意组合拼接,结果是因人而异、人言言殊,就像斯达尔夫人和史雷格尔同样以“北方精神”阐释莎翁,一个看出了莎士比亚残存的北方的“愚昧无知的文学原则”,一个却看出了莎士比亚表现的“后期的有教养的我们时代的北方”。

因此,尽管这种“背景”常常占据了诗歌批评著作的大部篇幅,也有着看似整齐的理论阵容,但在实际阐释诗歌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种更“精确”的背景批评,这就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屡次说到的:“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参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再现的“生活”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两种。
B.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
C.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即交织在一起。
D.在任何条件下,文学都摆脱不了对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中国具有悠久的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的历史渊源。
B.“环境、民族、时代”等舶来的西方背景概念表面上使得中国传统的背景分析方法焕然一新,实际上却并没有改变它只是给读者提供笼统暗示的局限。
C.背景分析具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大而无当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因此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
D.宽泛的背景会给予读者过多的自由,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随意的拼接组合常导致理解的因人而异、人言言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
B.《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C.读者在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时,视线应更加聚焦,即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
D.读者不能以历史决定论品评作家作品,因为除此之外,作家创作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你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是否适用于《聊斋志异》、《格列夫游记》等非现实主义小说?请结合材料以及自身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2-17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