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海口市海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一 期末 2023-09-20 2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经历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当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历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做了说明。《渊鉴类函》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做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榖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也可以单独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些的系统,对它做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所做的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指略》是对《老子》所做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做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做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做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史化、哲学、宗教、文学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后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解释学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导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的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指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正义》对《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睢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多年。
4.高中语文教材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式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
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
2023-09-20更新 | 5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水部张员外籍:唐代诗人张籍,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曾任中书舍人。②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除了倾诉自己和友人对春天的喜爱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白居易爽约的意思。
B.第一首诗结构有新意,打破绝句第三句便“转”的规律,三句写景,第四句陡然一问作结。
C.“草色遥看近却无”,描摹出似有却无的色彩,与“烟柳满皇都”意境相同,空处传神。
D.第二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转折,交代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16.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非常理解自然的价值,并善于从亲近自然中获得美感、幸福感。请结合韩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