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28 1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抽象,从读到诵的转换中有无限空间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从读到诵的转换空间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穷发挥,对语言表达可以尽情追求。同时,语言表达的无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语言感觉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

既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坏呢?除了对文字质量的基本要求,比如叙述流畅,避免错别字,语言现象不应过分简单等,还有没有其他标准?我认为起码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读者读起来是不是舒服。好文字一定让读者读着舒服,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充分享受内容和情感的张力,产生共鸣。文学创作是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完成的,读者是参与方,应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依照转换规律来写作。这个感受并非指三观一致,而是节奏的顺畅、感觉的顺畅、阅读的顺畅。写作为了表达,表达就必须让读者读明白,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感觉。

文字的个性也就是文字辨识性,简单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便认出文字风格的与众不同。学术界将其概括为文字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能用个性化语言构筑起一个独有的艺术世界。这种括准确全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首先,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属人性的一部分,就像对爱恨的欲望一样,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只不过强弱有别罢了。可以夸张点说,表达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因此,尽管表达的欲望并不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但它无疑是文学创以及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既然如此,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个人行为,作者才是创作主体,与他人关系不大,这是自己的表达和表达的自己,只能自己看着办。再次,写作的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写作中的自己,只有找到自我,表达自我,才能产生自身风格,也就是文字个性。

在写作中把握文字个性,有点像歌唱时寻找发音位置。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就缺少个性,如果真这样倒也不是问题,只要了解自我并自我书写,没有个性就是个性。但倘若其他原因,比如对天赋的迷思,对灵感的焦虑,对自我的回避,让你感到很渺小,自我变形,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那就是问题了。解决的办法还是要把上面的逻辑想清楚,世上天才再多,文学的多样性永远缺少一个你。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坦诚地面对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文学表达?如果是,那么写作要考虑的只是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

也可以说,文字个性是文学创作的硬通货和必不可少的标识,文学艺术永远以个性和情感为皈依。文学繁荣,百花齐放,百花就是个性的总和。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正是个性的彰显。但至当下,尽管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著,但对文学前途的担忧始终没有消退。当文字越来越缺乏个性,迎合市场和数字技术的整齐划一,当文学的表达被形式化、庸俗化了,那就是灾难的来临。文学一旦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这一点上,个性往往意味着生命,意味着那颗怦怦作响的心脏。

(摘编自《文学的个性及其他》)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语言表达的追求以及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使得作家早晚期作品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B.虽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但好文字一定会让读者读着舒服,让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C.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是生存方式和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D.当下,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显著,文学繁荣,百花齐放,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论述了文字个性的含义、对文字个性的解读及其重要性。
B.第三段阐释了什么是文字的个性,运用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C.文章肯定文字个性的重要性,又表达对缺少文字个性的担忧,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倾向。
D.最后一段强调了文字个性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其中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的个性得到极大彰显。
B.李白的作品个性外露,富有激情,他的《蜀道难》表现出雄奇的浪漫风格。
C.李清照早晚期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源于个人造诣的提升。
D.陶渊明创作成功的关键是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找到自我,表达自我。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木如何经由根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候可以在一些斜坡步道上观察到,那里的土壤因雨水侵蚀而流失,地底的根系相对也容易暴露出来。科学家已经在哈茨山区证实,树木的根部确实是一种错综交织的系统,而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树木间营养物质的交换、紧急状况下的邻里互助似乎都已经是既定规则,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森林是一种超生物体,也就是类似蚁窝的构成物。

但树木为何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理由很单纯,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怙。反之,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

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树木必须不计代价地维持完整的共同体,如果所有个体都只会独善其身,其中会有许多无法存活下来。不断有树木死去的结果会使树冠层出现许多空隙,从这里风暴更容易侵入森林,并造成更多树木倒下;夏天的暑气也更容易逼近地面,使土壤变得干燥。所有的树木都必须承受这些后果。因此,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反之亦然,曾经伸出援手的树,现在也需要协助。这些有着粗壮银灰色树干的山毛榉树,让我联想到一群大象:它们同样也擅长照顾同伴,也会扶持病者和弱者,直到它们有能力重新站起来,若非不得已,甚至不愿抛下死去的亲人。

虽说每棵树都是共阴体里的一分子,但其中显然有程度之分。大部分的树桩会在几十年内化为腐殖质(对树木而言这算是非常快的),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为何情况会如此不同?难道树木间也存在阶级社会?似乎是如此,只不过阶级一词还不够精准。那更像是以亲密程度或喜爱程度来决定同伴间是否乐意相助的社会。对于这点,我们只要抬头观察一下树冠层就能够理解。

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直到碰触到同样高度的其他树木的枝丫末端为止,它们无法继续伸展,因为有较好空气与光线的生长空间已经被捷足先登。纵然如此,那里所有的枝干都发展得这般孔武有力,让我们不禁要想:上面的生存竞争该有多激烈!相反地,真正的树木朋友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它们并不想从对方那里夺走什么,因此树冠层只会向外围——朝着非我族类的方向延伸。透过根部,这些朋友是如此唇齿相依,甚至有时候会一起死去。这种不间断地向残桩雪中送炭的友谊,一般只存在于天然林里,不过或许所有的树种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除了山毛榉树,我也曾在橡树、冷杉、云杉、花旗松等树木旁边观察到这种活了很久的残桩。然而在人造森林里,就像中欧地区大部分的针叶林,树木明显只是顶着同样物种名称的街头游童,它们的根在种植时就已经永久损坏,要建构共同的网络显然是不可能了。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反正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依据树种的不同,大约在一百年内,其树干就会被认定可以砍伐了。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根部错综交织的系统,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邻里的互助。
B.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那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个更加乐意相助的树木的社会里。
C.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
D.人造森林的树木,由于根部无法建构共同的网络,因此它们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也没有机会变老。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述观点时使用“一般”“或许”“大约”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用语的严谨。
B.第二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C.第五段“街头游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与第四段中“阶级”的引号用法相同。
D.父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要维持完整的共同体的重要性。
6.这篇文章介绍了树的生命秘密,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二)[注]

冰心

风浪要来了。这一段水程照例是不平稳的!

这两句话不知甚时,也不知是从哪一个侍者口中说出来的。一瞬时便在这几百个青年中间传播开了。大家不住的纪念着,又报告佳音似的彼此谈说着。在这好奇而活泼的心绪里,与其说是防备着,不如说是希望着罢。

于是大家心里先晕眩了,分外的凝注着海洋。依然的无边闪烁的波涛。似乎渐渐地摇荡起来,定神看时,却又不见得。

我——更有无名的喜悦,暗地里从容的笑着。

晚餐的时候,灯光依旧灿然,广厅上杯光衣影,盈盈笑语之中。忽然看见那些白衣的侍者,托着盘子,欹斜的从许多圆桌中间掠走了过来,海洋是在动荡了!大家暂时的停了刀叉,相顾一笑,眼珠都流动着,好像相告说:风浪来了!——这时都觉出了船身左右的摇摆。

我没有言语,又满意的一笑。

餐后回到房里——今夜原有一个谈话会——我徐徐的换着衣服,对镜微讴,看见了自己镜中惊喜的神情,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动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

预定夜深才下舱来,便将睡前一切都安排好了。

出门一笑,厅中几个女伴斜坐在大沙发上。灯光下娇惰的谈笑着,笑声中已带晕意。

一路上去,遇见许多抉着毡子、笑着下舱来的同伴,笑声中也有些晕意。

我微笑着走上舱面去。琴旁坐着站着还围有许多人,我拉过一张椅子,坐在玲的旁边。她笑得倚到我的肩上说:风浪来了!

弹琴的人左右倾欹的双腕仍是弹奏着,唱歌的人,手扶着琴台笑着唱着,忽然身不自主一溜的从琴的这端滑到那端去。

大家都笑了,笑声里似都不想再支持,于是渐渐的四散了。

我转入交际室,谈话会的人都已在里面了。大家团团的坐下。屋里似乎很郁闷。我觉得有些人面色很无主,掩着口蹙然的坐着——大家都觉得在同一的高度中,和室内一切,一齐的反侧欹斜。

似乎都很勉强,许多人的精神,都用到晕眩上了!仿佛中谈起爱海来,华问我为何爱海?如何爱海?——我渐渐的觉得快乐充溢,怡然的笑了。并非喜欢这问题,是喜欢我这时心身上直接自海得来的感觉,我笑说:爱海是这么一点一分的积渐的爱起来的……

未及说完,一个同伴,掩着口颠簸的走了出去。

大家又都笑了。笑声中,也似乎说:我们散了罢!却又都不好意思走,断断续续的仍旧谈着。我心神已完全的飞越,似乎水宫赴宴的时间,已一分一分的临近;比试的对手,已一步一步的仗着剑向着我走来,——但我还天一句地一句的说着文艺批评。'

又是一个同伴,掩着口颠簸的走了出去——于是两个,三个……

我知道是我说话的时候了,我笑说:我们散了罢,别为着我大家拘束着!一面先站了起来。

大家笑着散开了。出到舱外,灯影下竟无一人,阑外只听得涛声。全船想都睡下了,我一笑走上最高层去。

迎着海风,掠一掠鬓发,模糊摇撼之中,我走到阑旁,放倒一个救生圈,抱膝坐在上面,遥对着高竖的烟囱与桅樯。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叠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

我凝神听着四面的海潮音。仰望高空,桅尖指处,只一两颗大星露见。海的母亲,在洪涛上轻轻的簸动这大摇篮。几百个婴儿之中,我也许是个独醒者……

我想到母亲,我想到父亲,忆起行前父亲曾笑对我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做我的女儿!

我寄父亲的信中,曾说了这几句:我已受了一回风浪的试探。为着要报告父亲,我在海风中,最高层上,坐到中夜。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

其实这又何足道?这次的航程,海平如镜,天天是轻风习习,那夜仅是五六尺上下的震荡。侍者口中夸说的风浪,和青年心中希冀惊笑的风浪,比海洋中的实况,大得多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二日夜,太平洋舟中

(有删改)


【注】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五篇。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浪汹涌时,人们停了刀叉,相顾而笑,“眼珠都流动着”这种无言而逼真的形态描写,传达了人们内心的许多信息。
B.作者心目中的海仿佛是一个亲密的对手,时刻召唤着神圣的决斗,随着潮声增大,船颠摇剧烈而一步步接近大海这个对手。
C.晚上人们欢乐地唱着跳着,笑声四溢,然而晕船的感觉已渐渐冲淡了喜悦之情,受人们的影响,作者也渐渐感到有些疲倦。
D.作者由海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想起父亲临行前对自己的鼓励,在寄给父亲的信中表示,自己可以承受海中的风浪。
8.文章写周围人们对海浪的欣喜态度和作者一次次微笑,分别有什么作用?
9.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3-09-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明]归有光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曰先生焉。先生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众皆期以大用,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伟,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先生。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与先生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注]。于是将上礼部,服王官有日矣。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与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得一人于千百之中,不可谓无获也;障流波于奔溃之日,不可谓无力也。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发解:明代称乡试考中举人为发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为童子时A则知B有吴纯甫先生C长D而登E先生之门F悦G而忘H其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文中指归附,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毕礼而归之”的“归”意思不同。
B.游,文中指交往,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的“游”意思不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等事项,长官为礼部尚书。
D.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古代官吏按等级配有相应的官服颜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先生自认为才能卓越。他善于分析问题,进行质疑辩论时,能剖析入微,明了地解答疑问。
B.吴纯甫先生考取举人后,有人认为这个机会来得太晚,归有光认为机会能使人施展才能就不算晚。
C.归有光对吴纯甫先生充满敬意,认为掌权者要重视对吴纯甫老生这类人才的任用,从而有效保证国家安定。
D.归有光认为,“真遇”者会珍惜机会施展才能为国效力,那些在朝堂上一味顺从的高官不能算“真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皆期以大用,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2)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2023-09-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茂陵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⑥。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注】①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②蒲梢:古代骏马名。③含凤嘴:诗中指打猎时胶泥黏合破损的武器。④鸡翘:皇帝出巡时,侍从在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⑤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传说,东方朔曾偷玉桃。⑥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⑦苏卿:苏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为怀古之作,多用典故是本诗的特点,用典大多与茂陵的主人有关。
B.颔联写汉武帝休闲时刻喜欢打猎,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下面的民情。
C.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批评了汉武帝沉迷长生不老和贪恋美色。
D.全诗第二、八句重点写自然之景,一句生机勃勃,一句满目萧然,对比鲜明。
15.清代纪昀说这首诗“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请结合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谈谈对本诗结构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宋武帝的军队在战场的胜利,“____________”一句写宋文帝的军队在战场的失败,对比鲜明。
(3)唐宋诗词中常常运用比喻手法写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2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稳步增长,林草资源质量和林草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林草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土绿化模式已从追求数量,到 A ,国土绿化更讲科学,更重规律。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印发,解答了林草资源怎么管、哪里造、造什么、怎么造等问题。林草部门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国土绿化全过程,精准治理、精细管理,走出了 B 。科学合理安排造林绿化用地是科学绿化的第一要务,为此,各地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作为造林绿化任务安排、用地落实的主要依据。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国家林草局联合自然资源部部署各地摸清未来15年的造林绿化空间。各地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合理安排造林用地,同时要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填湖填海、开山造地绿化等。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3-09-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的菜园子在镇子西北边缘,一个池塘围堰的后面。西边是荒坡,十天半个月不下雨,那些高高的野草就开始枯黄。(1这样的周边环境里,菜园子看上去,就像一小片绿洲。原先菜园子不大,长方形,比一个篮球场大不了多少。后来,外公在它西边长满灌木丛的坡地上,又开荒出一块差不多大小的新园子。老园子土地黝黑松软,新园予的黄土几年下来却没有多大变化。外公说,老园子是熟土,新园子是生土。同样的小青菜,在老园子长得油绿饱满,在新园子却是梗细叶薄。(2老园子就像外公心有灵犀的老朋友。

外公看上去大大咧咧,实际上心思()。他把菜园子收拾得井然有序,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他比别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凡事都爱()。他早上割了这茬菜,下午新的菜苗就栽上了。()的翻地、耙地、备苗等等,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外公在松软的田垄上撒上菜籽,用干香茅草代替干稻草,铺在上面。菜园子一角,有一眼水井。水井沿,垫着几块石条。②井里从上到下长着蕨类植物,显得很窄,很深。井边竖着高高的架子,架子顶上横着一条长长的粗竹竿,一头绑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拴上麻绳,麻绳垂下来,上面系着一个用旧汽车轮胎做的水桶。(3中午的阳光直射下去,井底像一面小镜子。

外公那个年代的农民,差不多都已经逝去,却让人无法()。他们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交给了土地。作为农民的子弟,我常常为之动容。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密   琢磨   期间   释然B.缜密   琢磨   其间   释怀
C.缜密   捉摸   期间   释然D.严密   捉摸   其间   释怀
20.作为文学作品,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9-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实用类文本
7-90.65冰心(1900-1999)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归有光(1506-1571)  杂记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李商隐(813-858)  咏史怀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19-21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引语式材料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文化传播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