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3-10-01 2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古籍是中医药传承精华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中医古籍家底尚不明晰,有的保存不善,有的散落民间,有的流失海外。这些稀世珍品若有损毁,不仅是祖国医学的损失,也是中华文化的损失。因此,推进中医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古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生存智慧。我国现存中医古籍在全部古籍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例如,中医药学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顺应自然、和合共生等理念运用到具体诊疗中,提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坚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时,中医药学提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人命至重等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体系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经验的宝库,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例如,青蒿素的问世,就是从中医古籍中得到的启示。屠呦呦在翻阅古籍《肘后备急方》时,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获得灵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又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论》等古籍中,蕴藏着大量防治疫病的经典方剂。在新时代防治疫病过程中,我国通过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个方剂,都是由古代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因此,加强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也有利于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更好结合。

中医药学包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让中医古籍起来,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更好地护佑人民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古籍焕发新光彩》)

材料二:

今年是青蒿素问世50周年。青蒿素是重要的抗疟药物,曾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在抗疟药物研发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为人类健康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这样说。

20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全世界面临着一道难题:必须寻找有效的抗疟新药。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的研究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先后进行了300余次筛选实验,课题组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但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

屠呦呦最终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用乙醚堤取青蒿素。经历多次失败后,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的提取,只是第一步。屠呦呦团队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协作,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1992年,屠呦呦团队又发明出抗疟疗效更好的双氢青蒿素。

那时,我国科研条件比较落后。面对艰巨的科研任务,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屠呦呦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凝聚了她和团队的心血……

进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实验室和楼道里到处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一些人出现头晕眼胀等症状,但大家都顾不上太多。

一片丹心,报效祖国。当初接受任务,屠呦呦始于责任和担当”,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说。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她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得知这一消息后,屠老师先是特别高兴,紧接着就问,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回忆起这一细节,同事对屠呦呦非常钦佩。

(摘自杨彦帆《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发明创造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守正创新的核心资源是中医古籍。
B.当前相关工作者没有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中医古籍,导致中医古籍有的散落民间、有的流失海外,甚至连“家底”都不清楚。
C.屠呦呦及其团队提取青蒿素后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为人类的健康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D.虽然科研条件差,科研任务艰巨,但基于责任和担当,屠呦呦用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团队一起创造了奇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医药学,还将顺应自然、和合共生等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这体现出人文精神。
B.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经验的宝库,承载着中医学术体系和原创思维,青蒿素的提取就与中医古籍有关。
C.保护和利用中医古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和作用,还有利于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D.中药抗疫课题组在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进行300多次筛选实验后,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其过程并不容易。
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屠呦呦带领组员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精选方药,并逐一排查实验。
B.近代以来,“中医科学化”被认为是中医合理化发展的一条路径。
C.《伤寒论》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后的作用。
D.《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防病观,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4.“青蒿素的提取,只是第一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如何让中医古籍“活”起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材料二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廪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A生B皆C诵D法E孔F子G今H上I皆J重K法L绳M之N臣O恐P天Q下R不S安T唯U上V察W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
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
1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14.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
2023-10-01更新 | 4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蒜山怀古

吴伟业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人。②阿童:指曾东下灭吴的西晋名将王浚,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之句。③萧郎:指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渊藻,因轻敌而丧失蜀地。④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东晋时谢玄将聚居在京口的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组建成一支军队,史称北府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怀古伤今,由蒜山连缀起数百年间的不同事件,说古慷慨激越,议论精警雄快。
B.上阕开头以浩荡江流、磅礴声势渲染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C.“东下”“深入”等词深刻人微地写出气势、程度。“偏轻敌”言明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
D.下阕以景结情,黄芦苦竹、寒潮笛声,从视听角度共同强化了词人悲壮激烈的心情。
16.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了“神鸦”,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