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南雄市南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18 1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之本音当从古音为,其本意为柴薪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亦不在于,而在于论证”“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而不是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而不是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文本二: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
C.“宿学”是指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意思相同。
D.“制”的意思是“规模”,与《项脊轩志》中的“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对此持不同意见。
B.宋祁等人提出,最便于学生修身正己的做法是使学生在乡里受到学校教育,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
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
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
(2)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14.苏辙针对“欲改科举,别为新格”一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莺啼序·春晚感怀(节选)

【南宋】吴文英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临江仙·悼妻

【清】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纳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①这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②苎:苎麻,白色。③亸凤:失意之凤。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词上阕登高望远,睹草青而叹鬓白,睹旧物而悼亡人,以失意之凤、失伴鸾鸟自喻,抒发胸中无限的悲痛之情。
B.吴词下阕欲将长恨写入长信,却无法投寄,只能移情入筝,寄意招魂,此处化用典故,实是自写其心。
C.纳兰词上阕二、三句描写“忆当初”的具体内容,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的生活情景。
D.两首词都写到睹旧物而生相思情,都以问句结尾,将词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6.诗评家评论这两首词都是“无意相思,却起相思;相思既生,一发而不可收”,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情感是如何层层深化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