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中 2023-12-14 1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在西方悲剧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个性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演出的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剧。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出生时,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而英年早逝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碌碌。密友在战场上死去他执意要去报仇时,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大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个体用行动来抗争,高蹈激越,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蕴藉、顺从忍耐是其显著特征。民族英雄岳飞,统率三军、冲锋陷阵,令敌军闻风丧胆,却在秦桧的十二道金牌面前一筹莫展,尽管他心知肚明,却没有采取任何反抗,而是拱手交出兵权,在“莫须有”的诬陷中含冤而死。

悲剧冲突是构成传统悲剧文学的核心要素,不同的悲剧冲突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悲剧意识。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命运、性格、社会)的挣扎,这种抗争与冲突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美狄亚》《费德尔》《阴谋与爱情》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就给人以极度的不和谐、不平衡之感。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拿中国古代爱情悲剧来说,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文弱痴情的公子与多愁善感的小姐,他们也不乏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激情,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他们内心世界的凄婉哀怨的愁苦情愫被作品描绘得淋漓尽致,《牡丹亭》《长生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都是如此。

有人曾这样总结中西悲剧的不同结局,古希腊悲剧像亚里士多德界定的那样,情节必须“由顺境转逆境”,基本模式为:喜→悲→大悲,而中国文学的基本模式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这大悲之后的“小喜”是中国古典文学独具的“团圆之趣”。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而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不少悲剧作品从全剧看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但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却不排斥喜剧成分,悲剧的结尾也往往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现实不能实现的起码可以在来世、天国等非现实社会得以实现。

(摘编自马勇《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

材料二:

重视悲剧对人的超越意识的培养。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席勒和黑格尔,不但把握了悲剧冲突,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悲剧的美感是这个悲剧冲突的解决的反映。席勒和黑格尔的悲剧观虽然头脚倒置,但贯穿着一种宏伟的历史观。中国悲剧与黑格尔的悲剧观相比,这种宏伟的历史感似乎更加显著。中国悲剧在反映现存冲突和解决这个冲突中,不但敌我界线分明,而且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在中国悲剧中,既有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的先后毁灭,即冲突双方的先后毁灭,也有正义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是克服重重困难和阻遏后取得最终胜利。在这一方面,它和西方悲剧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形而下的;不是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是诉诸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物质力量即正义力量。这样,中国悲剧就和西方悲剧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不是因为自我的局限而遭受毁灭,而是因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正义力量在大团圆这种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中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这种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真相,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难以看到,但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在沉重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甚至还会出现牺牲,这是悲痛的;但是,人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则是愉快的。人们在感受伟大悲剧作品时既有难抑的悲痛和愤恨,也有强烈的愉悦和振奋。

(摘编自何雁、熊元义《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多是个体自主意识很强的人物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进行的高蹈激越的抗争。
B.中国古典悲剧最强调内容情节的“苦”,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非剧烈的冲突。
C.古希腊悲剧情节“由顺境转逆境”,而中国悲剧基本模式则因反其道行之而有趣味。
D.中国悲剧中正义先毁灭显其“悲”,但邪恶也毁灭且正义最终胜利,故显其“宏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的主人公个体自主意识较弱,他们虽能力出众,却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不去反抗,最终只能含冤而死。
B.中国悲剧的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即使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包含喜剧因素,其性质仍然是悲剧。
C.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无关,而是诉诸正义力量。
D.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比较完美,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没有自我的局限,因此比起西方戏剧显得虚假。
3.根据材料一中的“悲剧的基本模式”,下列更符合西方悲剧特点的一项是(       
A.一对年轻恋人相爱,后因两家是世仇恋情受阻,二人最终双双殉情。
B.一对夫妻因外人干扰不得不分开,后均自杀,最终被人们合葬在一起。
C.少女花季之年饱受压抑,因此灵魂出窍追随爱人,梦醒后发现是一场空。
D.某家族遭灭门仅存一婴儿,为保护婴儿多人惨死,婴儿长大后报血海深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中国戏剧《窦娥冤》中,窦娥的鬼魂指引父亲为自己昭雪,并嘱咐父亲照顾蔡婆婆,请分析这一情节体现了材料中的哪些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龙烟嘴

聂鑫森

在偏远的响石乡鄢家村,外号叫“烟杆子”的鄢大秋,从花甲年开始,时来运转,扬眉吐气过了十几年好日子。由一个从不被人正眼看的角色,成了众目睽睽的焦点。他真的得意忘形了,做梦都会打哈哈。

不是因为他身怀绝技,不是因为他富甲一方,也不是因为他的独生子在城里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意红火,而是因为他有一杆人见人羡的“烟枪”!

君山湘妃竹做的烟杆子,一尺来长,上面缀满黑里透红的斑点;红铜打制的烟锅,温润如玉;烟嘴是琥珀的,深烟色,半透明,里面有一条小小的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龙鳞、龙爪,活灵活现。更奇巧的是,一旦点着烟锅里的烟丝,狠狠地吸几口后,再看烟嘴,里面便有云来雾往,龙头动,龙爪也动。

这真是个稀世之宝。鄢大秋六十岁时,儿子鄢小宝为他贺寿,除送了个万元红包封外,还送了他这杆“烟枪”。

“爹,你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抽烟,送你一个旱烟袋。”

“旱烟袋,我有。”

“这个不同,你一抽烟,烟嘴里的飞龙就会腾云驾雾,是我托人从外省的一个古玩市场买来的,四乡八邻你是独一份。”

“哦,那我要了!”

这十年呵,鄢大秋只要一有闲工夫,便是抽烟,抽几口后就眯起眼睛看飞龙张牙舞爪;只要有人想看看旱烟袋,想过过烟瘾抽几口烟,他都慷慨应允。

最让鄢大秋高兴的,是和他屋挨屋的远房堂兄鄢大夏,在他面前也变得恭谨起来,说话的声调也低了,满脸都是讨好的笑。

“大秋老弟,让我抽几口,再看看飞龙在天,好吗?”

“这飞龙有什么看头?”

“看了沾沾福气。你天天把龙含在嘴里,福比天大哩。”

“哈哈哈……”

在鄢家村,鄢大夏历来是个受尊敬的角色,他生得武高武大,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田里的功夫样样精通,犁、耙、插、割,又快又好,这样的角色,乡下人称为“田把式”,又称“作家”——作田的行家里手。鄢大夏最看不起的是鄢大秋:人单瘦如烟杆子,力气也不足,田里的功夫做得粗糙,掌犁,垄沟不直;插秧,行距不匀;扮禾,气喘吁吁。还特别爱抽烟,不抽就咳嗽,一抽眼就发亮。

当鄢大秋口叼飞龙烟嘴,在村子里进进出出时,再没人叫他“烟杆子”了。男女老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问:这龙怎么会动?又长又大的龙怎么会钻进琥珀里?那是龙的魂吧?

更奇怪的是五年前夏秋大旱,六十天没下雨。闲得无聊的鄢大秋在午饭后,大声对老婆说:“我吃饱了,到田埂上去走走。院里晒了做干菜用的豆角,马上要下雨,要赶快收。”老婆没理他,这不是说梦话吗?

鄢大秋的话,也让隔壁的鄢大夏听见了,不由得冷冷一笑。

鄢大秋在田埂上走走、停停、看看,不停地抽烟,悠闲得像神仙一样。一个小时后,天阴下来,黑云翻滚,接着又是打雷又是下雨。鄢大秋不慌不忙地走回来,一身淋得透湿。

鄢大夏赶忙迎上去,笑着说:“大秋弟,借你烟袋抽口烟,好吗?”

“给!”

……

七十二岁的鄢大秋,因肺癌晚期,很满足地驾鹤西去。正是三九隆冬,漫天皆白。

这天子夜过后,风狂雪猛。鄢小宝和母亲坐在木炭火盆边守灵。

大门忽地被推开,鄢大夏踉踉跄跄走进来,到鄢大秋的遗像前三鞠躬后,号啕痛哭。

鄢小宝赶快上前扶住他。

“大伯,谢谢你。”

“贤侄,我和你爹做兄弟做邻居几十年,情深意长。想不到他先我而去,怎不让我痛断肝肠!你爹用过的旱烟袋给我吧,我想留下个念想……”

“好的。”

鄢小宝走到灵桌边,把摆放在鄢大秋遗像前的旱烟袋拿起来,转身双手交给鄢大夏。

鄢大夏连称“谢谢”,然后离开了灵堂。

送走了鄢大夏,关好大门,鄢小宝又坐回到火盆边。

“这么好的东西,他也敢开口要。”母亲说。

“妈,给他吧,那不过是个高仿的工艺品。爹用它,高兴了这么多年,值。大伯用它,也会让人羡慕的。一个东西被神化了,不由人们不相信。”

母亲听不懂儿子的话,连连叹气。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五点了。

“妈,你去睡一会儿吧。这时候,天最暗也最冷。”

“不。我和你一起守着你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0期,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对烟枪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着意体现其精美和神奇,为下文作铺垫。
B.文章插叙了鄢大夏的本领和在鄢家村的地位,对塑造鄢大秋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C.鄢大秋预测下雨成功,鄢大夏将其与飞龙烟嘴联系起来,更确信烟枪的神奇性。
D.鄢小宝买飞龙烟嘴仿品让父亲开心,体现了小说倡导农民富裕后恪守孝道的主题。
7.鄢大夏对鄢大秋的态度从鄙视、讨好到死后前去吊唁,其态度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鄢大秋这一人物形象。
9.文章以“飞龙烟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文本二: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
C.“宿学”是指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意思相同。
D.“制”的意思是“规模”,与《项脊轩志》中的“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对此持不同意见。
B.宋祁等人提出,最便于学生修身正己的做法是使学生在乡里受到学校教育,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
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
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
(2)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14.苏辙针对“欲改科举,别为新格”一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邦②明日是清明。


【注】①本诗大致与《琵琶行》写于同一时期。②下邦,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题为“寒食江畔”,却没有写寒食,而是写春景中所勾起的思忆。
B.首联以乐景写哀情,在“草香沙暖水云晴”的大好春光里,忆起帝京之事。
C.颔联意思是说虽然春景依旧,景致不错,又逢节日,但是近日却没有好心情。
D.颈联写诗人在树下听到黄莺欢快的叫声,心情好转起来,自由地在江头行走。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