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01 1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是指广义的文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降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
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
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
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
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
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4.江南为什么会成为“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因为作家沈从文作品描写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
C.水牛“懒洋洋地游着”,“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这是作者见到的十年前的凤凰,作者欣赏这种状况。
D.沈从文先生生前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这与他去世后老宅旧屋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作响的。
B.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一句中,“下自成蹊”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C.文章重点记叙了沈先生的墓地以及黄永玉手书字体的碑文和沈先生自己的话,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
D.作者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
8.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9-18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 课后习题—2020年秋语文优化指导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节选自《台湾通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鸿A荒B甫C辟D土E膏F坟G盈H一I岁J三K熟L漳M州N之O人P赴Q之R如S归T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鹚首,古代指船头,与《荷塘月色》中“鷁首徐回”的“鷁首”意思相同。
D.络绎,指连续不断,与《孔雀东南飞》中“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增长了军队的士气,又使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2)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孔子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节选)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时,认为“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                    下来的经典,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①细览《       》《       》,(       );

②走进《       》《       》,(             ,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书籍如同亲密的朋友。每一天都有新的生活,每一日都应成为读书日。把书籍当作生活     ,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地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就能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留传 受益匪浅 含英咀华 必需品
B.流传 大有裨益 字斟句酌 必须品
C.留传 受益匪浅 字斟句酌 必须品
D.流传 大有裨益 含英咀华 必需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B.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C.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
D.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
20.请依照划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将后面①②两句补充完整,构成一个排比句。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塾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天井,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周围杂生花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这是我们的大花园。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晚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透院,我常常袒胸跣足和姊嫂兄弟婢仆杂坐在门口风头里,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①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我们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又痛快又难过;但我们那时的注意,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所预告的大变,我们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溢、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等字句,立刻在我们小脑子的内库里跳了出来,益发引起孩子们只望烟头起的本性。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索性放开,大噪狂读,②身子也狂摇得连生机都磔格作响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B.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C.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22.修辞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修辞效果。
23.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加点词语能否与“汗毛直立”互换?请说明理由。
2023-10-01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陈忠实(1942-2016)  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仿写句子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3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40.4引语式材料  探索 创造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