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14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郭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过时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在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归纳如下: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的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以经验和直觉为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思维”在文中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靠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以及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关于本文写作特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核心作用之一”“较为准确”等表述严谨、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数据是死的”“就是活的”等口语化表达,通俗易懂。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运用比喻修辞、引用专家言论等。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
5.前段时间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极限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野的火星(节选)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伸手从脖子上摸下一只蚂蚁,没有捏死,却把它轻轻地一弹,弹出老远,想道:倒亏它咬了我这一口,要不,还不知要睡到什么时候哩。

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

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马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一面吃一而想:“要是和同志们在一起该多好!”可是队伍呢?他下意识地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他的连队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异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身旁是连的指导员,负了重伤,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混不清了,“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彭绍明含着眼泪,掩埋了自己的首长以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他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

从此,他走上了回头路。

为了安全地通过这段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大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踟蹰在这荒凉的郊野里。只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同志们,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

“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

……

(1957年11月7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黑林子、鸟叫声、风吹叶落之声,小说第二段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与彭绍明脱离大部队内心的感受相映衬。
B.在彭绍明醒来后,小说插入了其身份介绍和“夜游生活”的背景,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丰富了叙述艺术。
C.连指导员这一形象出场不多却意义重大,其遗志成为彭绍明前进的动力,也成为他克服困难、最终成长的精神信仰。
D.身处漆黑树林、遭遇战友牺牲、目睹敌军堵住过江之路,彭绍明回归大部队的渴望因恐惧而变得越来越迫切。
7.本文节选自小说开端,假如后续部分以“在返回苏区路上”为情境,下列最能体现彭绍明作为革命的村野“火星”的情节是(       
A.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遇到了围追堵截的敌人,英勇奋战之后光荣牺牲。
B.在返回苏区路上,除了忍受肚子饿、身体受伤之外,彭绍明一路顺利抵达苏区。
C.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路过一个敌军占领的村子,团结村民一起智勇抗敌。
D.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正好遇到另一批“掉队”的战士,结伴顺利抵达苏区。
8.文本虽然只节选了小说一部分,但彭绍明的形象却鲜活、真实,请从“少年”和“战士”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9.有学者评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找到有别于他人的新的“独特的角度”。除人物形象独特外,本文中“独特的角度”还有哪些?请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直,指不只,其中的“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率,文中指都,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1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注】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
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默写名句。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鲜花、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023-10-1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8. 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B.①须臾成五采                 ②多平方,少圜
C.①列缺霹雳,                 ②一尊还酹江月
D.①其脆易泮                    ②生石罅,皆平顶
2023-10-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