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1-03 48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____________》搜集到的有效文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骏马(节选)

张承志

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

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

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

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

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

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

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公社把最有名的马借给你啦。

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

哦,钢嘎·哈拉!

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键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

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

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

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近,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哄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健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住当年的马驹子。

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

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

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

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

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也许是我以前听惯了学校教的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吧,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渐渐化成一匹浑身宛如黑缎的、昂首长嘶的骏马,举足,甩鬃,模样是那么逼真。

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

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

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

(有删改)

【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芦荻大雁图”,视听结合,描写了大雁筑巢、芦苇飒飒等景象,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主人公返乡途中内心的忧郁沉重。
B.奶奶歌唱古曲《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歌曲内容暗合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
C.“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
D.“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既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
B.文中多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调来诗化场景,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如“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
C.文中划横线处描写黑骏马的文字,画面感十足,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以及主人公对它的喜爱之情。
D.本文具有刚健雄浑、豪迈深沉的文化气质,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在成长中展现的积极豁达、自信昂扬以及他对草原故土的深情。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9.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