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中 2023-11-21 1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之涣《凉州词》是一篇争议颇多的名作,今日通行本文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来人们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其首句首词,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黄沙

黄沙派代表有竺可桢、刘永济等,他们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认为黄河与玉门关远不相及,而黄沙则为玉门关习常所见。黄河派代表有施蛰存、刘逸生等,他们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认为黄河意境远胜于黄沙,而且现在大多数本子都作黄河。该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争论似乎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本文的目的是想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争取能为类似争论画上休止符。

此诗在明以前的版本中,无论是哪个系统,除讹误者外,首句首词皆作黄沙而不作黄河,那么黄河是如何取代黄沙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呢?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见胜,而意境建构离不开意象,意象决定意境。对于传世诗歌文本,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通过意象改动再造诗境。表面上看只是版本问题,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明人根据先前的讹误本,大多已认定黄河为是了。如高棅《唐诗品汇》等,皆据《集异记》讹本定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原因在于,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北方和西北大荒漠中特有的景象,是生活在中原的文人所无法想象的。而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自然也容易被大众接受。陆时雍《唐诗镜》于此诗注中录《集异记》旗亭画壁故事时,中间特作改动,云: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此处以黄河代指王之涣《出塞》诗,说明在明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已深入人心。同时,不少明清文人也把黄河与玉门关联系起来。黄沙改为黄河,使原来荒漠沉郁的诗境变得宏阔高远。刘逸生说:‘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说,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字,也差得实在太远。‘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感觉,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到了辽远高阔的境界。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取黄河而舍黄沙,乃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如此一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在此背景之下,杨柳春风所营造的青春气象与羌笛传出的悲凉之音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清以来黄河”“春风版本能一家独秀,实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誉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亦不为过。

不过,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毕竟不同。文学欣赏多着眼于当下的美感需求,而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就此诗而言,若对其进行文本与背景双重还原,便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黄沙直上白云间,谓大漠之中飙风突起,卷起黄沙直冲白云之间。因为沙漠风暴有致命危害,所以这里写的不是壮观之景,而是险恶之境。冲天而起的黄沙与险峻峭拔的高山,压抑着一片孤城,这便是将士们面对的生活环境。玉门关是西北的门户,千千万万的大唐将士由此出关,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就是严酷的现实。宋之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转变,宋政权蜷曲在中原。西北特有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奇险之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此而下的元、明、清三朝,由于版图的变化,再也未像唐朝那样长期用兵西北。文人多半生活在中原及江南富庶之地,黄沙直上渐成为不可想象之景,与此同时,贯穿北方大地的黄河则成为文人经常歌吟的对象。从审美追求和意境内涵来看,黄河黄沙更加丰富且更具诗意。因此,本来只是小说系统的民间传本,到了明清反而成为诗境再造的最佳选择。今天通行的本子,可以说是文人脱离事物本身,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及时代的审美趋向,对文本进行集体选择、修改的结果。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接受中阅读者的再创造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王之涣《凉州词》的文字变迁似乎也符合这一规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改造后的诗歌毕竟不再是作者的原诗。古典诗歌诗境的每一次再造,尽管都是当下历史通过文本的反映,却不再是诗的原态。解读所指向的终极领域是意义的追寻,但如果只是为了比较哪一种意义更有价值或更具美感,无疑都是对其他意义的遮蔽,那么这样的解读就不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诗人的心灵是一个容纳着无数情绪、词句、意象的贮藏器,能够等待所有成分到齐产生作用。因此,还原诗歌以走进诗人的创作心灵,可在当下提供解读作品的新思路。

还原《凉州词》后可见,诗作展示的不仅是西北的苍茫,更是作者内心的荒凉。诗人壮游西北,领略了迥异的人文物色,也目睹了戍边将士的辛苦。王之涣身临其境,体会到关内外之别岂止地貌风物,于是将可以描绘的风沙和不可直言的人事,写入首尾呼应的诗句中。

相比之下,经改造过的诗境意境更优美,像一幅色调和谐的画作。然而诗毕竟不同于绘画,诗具有画面无法替代的言外之意。总体而言,再造过的《凉州词》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但是其意义已与原作者之心境大相径庭,也就听不到可以与亲历者共鸣的弦外之音了。从再造到还原,对于当下的启示,就是跳出固有的、抽象的美感,找回产生真实情感的动机。古典诗歌能够激发我们的,正是这种写在基因里的诗意。

(摘编自刘宇耘《黄沙还是黄河?——兼论中国古典诗歌诗境的再造与还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沙派”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而“黄河派”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考虑。
B.本文为“黄河”还是“黄沙”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休止了类似的争论。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构建与意象紧密相关;文人常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再造诗境。
D.文学研究不同于多着眼于当下美感需求的文学欣赏,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人大多认定《凉州词》的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部分原因在于“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易被大众接受。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与“杨柳”“春风”合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自古以来,《凉州词》“黄河”“春风”版本一家独秀,这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可以称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D.再创造的《凉州词》其意义虽然和原作者的心境有所不同,但它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本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林庚说:“从形象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确是不太理想,因为‘黄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间’的程度,白云势必早变成了黄云。”
B.施蛰存认为:“论句法气势,则应当以‘黄河远上’为较好。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
C.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5.李白《静夜思》的明代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版本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明代版本对宋代版本作出修改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路

尹向东

一条宽敞的油沙路沿山体盘旋上升,在半山腰进入隧洞,从山的另一面出去。半山腰有一个村庄,叫拔桑村,十几幢错落有致的藏房建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这些藏房有数百年的时间,与周边的自然已融为一体。只是藏房没人住,虽然初建时的色彩很艳丽,但人去楼空,也显出一些凋敝。

罗布将车停在即将进入隧洞的路边,转过头,在公路对面的山坡上寻找,很容易就发现了紧邻公路的坡地上那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他走过公路,攀上山坡,站到墓碑前。墓碑上用金黄的颜料写着:布楚之墓。没有多余的东西。

到了县公路局办公室,罗布问:你见过布楚没有?

办公室主任扶扶眼镜,抽口烟,回忆了一会儿说:他脸很瘦,一脸皱纹,也很黑,还有点脏,双眼通红,不时掉着眼泪,这是长期被风吹的结果。他总在公路上走来走去,扛着一个铁铲。你知道,这条路以前是柏油路,常会形成一些坑,需要填补。现在的路是油沙路,就算路面受损,也有养路工人用专业的技术修补,所以布楚对于这条路来说,已经完全没有用了。但他仍然在路上走来走去,就像离开路就没办法再做其他的事。

罗布拍了拍脑袋,自言自语说:单位让我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得把他的事迹写出来。

罗布去过政府,也去过县公安局寻找布楚的线索,只是他们都不清楚拔桑村的人去了什么地方。这个村子十多年前就像一条溪流淌向山外,只剩布楚仍在坚守,如今,连他也去世了,拔桑村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罗布走进一家商店,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坐在柜台边玩手机。

罗布四下看看,问:你认识拔桑村的人不?

小伙子这才抬起头来,说:我们家就是从拔桑村迁到城里的,你找谁?

罗布仿佛看见希望,急迫地问:你知道布楚不?

小伙子看着罗布说:知道,前段时间死了。

罗布继续问: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伙子回答很干脆,说:一个疯子,整天在大马路上逛来逛去。

这个回答让罗布有点意外,他想,不就是一个神经短路的人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

罗布又问:你记得清他的样子不?

小伙子说:我们迁出拔桑村有十年时间了,那时候我还小,印象中就是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儿,一头乱发,穿得又烂又脏,虽然他不打人,但我从小就怕他,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

罗布说:你家里还有谁知道布楚不?

小伙子说:我阿爸大概知道,你下午三四点钟来吧,下午我阿爸会到店里来坐坐。

下午三点,罗布准时来到店上,店子里坐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中年人。

小伙子一见罗布,忙介绍说:这就是我阿爸,叫阿松。阿爸,这是康定来的记者。

阿松说:你想问布楚的事?

罗布说:聊聊布楚吧。

阿松说:其实他没什么可聊的,几十年来,一直在这条路上修修补补,我一直觉得他精神出了问题,我们村的人也都这么认为。

罗布叹口气,说:唉,就连本村人,也不清楚他。

阿松难堪地笑笑,说:原本对记者,更不能说的,不过见你是个实诚人,说说也没什么。我们村里早有人猜测他这样干的目的,那年月,当公家人,也就是拿工资的,比农牧民轻松,估计布楚就是不愿再当农牧民,所以每天去修路,希望能去公路局。

罗布说:我当时也这样想过,但后来在公路局了解到,早些年,参加工作没现在这样麻烦,局里的确想把他招成养路工人,只是他自己不愿意。

阿松有些惊讶,说:他自己不愿意?这可让人想不到。那时候,我也有点怀疑,在我小时候,这条路是泥巴路,一场雨下来,路上就到处是坑,只要下雨,布楚必然立即往路上去,我那时想,他这样干,比农牧民还辛苦,图个什么啊。

罗布再一次叹起气来,说:他这一辈子,难道真没人清楚是为了什么?

阿松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说:我想起点什么了,布楚的事和四季村有关系。

四季村离县城有七十多公里,罗布一早驱车前往。他在一家民居门前停下车,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院里忙碌,他从车窗里伸出头问:大姐,请问你认不认识布楚?听说他的事和四季村有点关系。

那女人说:他不是和四季村有关系,而是和拥忠大娘家有点关系,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那是上一代人的事了。

罗布启动车辆,不知为什么,他心跳得激烈。

河边有两幢楼,一新一旧,院子也特别大,院中央有烧篝火的痕迹。罗布将车停到院中,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出门来,罗布下了车,问:拥忠大娘是不是住在这里?

小伙子说:是啊,她是我奶奶,有什么事吗?

罗布说:我是报社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她。

他们进了老楼,攀到第二层。罗布看见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坐在临窗的藏床上,太阳透过宽大的玻璃照亮她微笑的脸庞。

小伙子说:那就是我奶奶拥忠,阿奶,有记者采访你。

拥忠摊开双手,说:快请坐。

罗布坐到拥忠对面,说:拥忠大娘,今天来找你,是想了解一些布楚的事。

拥忠说:老布楚啊,他是我家的仇人。

罗布心里一颤,拥忠短暂地陷入回忆,说:这事说起来也简单,四十多年前,媒人说亲,把我姐姐说给了布楚,两家人就订了亲事。接亲那天,天不亮布楚就开着他们村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来了,将我姐姐接上拖拉机,当时我哥哥和舅舅去送亲。那天正下大雨,在快到拔桑村的一个坡路上,拖拉机前轮辗进一个大坑里,车身一斜,就翻到悬崖下,他自己被甩到路上,一点事没有,我姐姐和舅舅当即摔死,哥哥摔成重伤,你说他是不是我们家的仇人啊?

罗布连声感叹,说:原来这样,难怪他一辈子都在补路上的坑。

拥忠说:可不是,出事后,他就变了个人,整天在路上修修补补,几十年来,他一直这样做。见他这样,我们所有的恨也都化了,只是年轻人不明白这些事情,还当他是个神经病。

驱车往康定赶的路上,罗布一直很激动。只是罗布仍不清楚该怎样写这些事,一个人因一场车祸,然后一辈子修路?这事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布楚的墓碑,除了名字,没一点多余的东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的宽敞的油沙路,人去楼空的藏房,展现了拔桑村的风貌,同时也暗示了传统藏族乡村日渐衰落的社会现实。
B.布楚的墓碑上除了用金黄的颜料写着“布楚之墓”四个字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象征着布楚碌碌无为、无人知晓的一生。
C.文本展现的众多人物,并非都与布楚有直接联系,但有些人物也至关重要,如写商店的小伙子、阿松为拥忠的出场作了铺垫。
D.在了解布楚事迹的过程中,罗布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如开始调查时的毫无头绪、迷茫,遇见小伙子、阿松时的急迫、疑惑等。
7.关于文中拥忠谈论布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忠的姐姐和舅舅的死、哥哥摔成重伤,都和布楚有关,因此拥忠及其家人至今都不能原谅布楚,认为布楚是拥忠家的仇人。
B.这一部分与前文相照应,交代了布楚不愿做养路工人却一直坚守在马路上修修补补的原因,补充了文本的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
C.罗布感叹布楚“一辈子都在补路上的坑”,其实,布楚在补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马路上的坑,更是布楚内心充满悲伤与愧疚的“坑”。
D.年轻人认为布楚是一个神经病,有年轻人不清楚布楚的人生经历的原因,也有年轻人不能体悟布楚的坚守及其精神的原因。
8.文本是如何刻画布楚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文本以“一条路”为题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具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可A臣闻兵者B凶C器也D战者E逆F德也G争者H事之I末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两句中“以”的含义相同。
B.执事,含义有办事的官员;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对对方的敬称等。文中指办事的官员。
C.“勾践欲杀妻子”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妻子”的含义相同,
D.“种止勾践曰”与“止有剩骨”(《狼》)两句中“止”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想要报复越国,越王打算在吴国发兵之前,抢先去攻打它。
B.吴王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抗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收聚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山上。
C.范蠡劝谏越王要言辞谦卑地送给吴王丰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讲和,就亲自去吴国做抵押。
D.勾践派文种把美女宝器都献给了吴王,伍子胥进谏吴王灭了越国,但吴王不听,赦免了越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2)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14.请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李林甫当政时。天宝三载后王维买下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的辋川山庄,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然:同“燃”。④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俗称和尚。⑤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⑥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形容热情迎客。⑦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王维隐居辋川的生活,既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写人。
B.首联先写诗人将近一年未到辋川,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
C.“披衣倒屣”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D.本诗抒发了诗人归来的喜悦心情,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6.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典故指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请谢芳留下墨宝,总结自己的表演生涯。谢芳拿起笔,,写下五个字——无私亦无畏。这是谢芳的表演哲学,也是她对所钟爱电影的真情告白。

《青春之歌》是谢芳的成名作,也是处女作。在拍摄过程中,谢芳体会到演员不是跑腿的、唠嗑的、游玩的,成功不是的,演员也是苦力工,吃的是苦力饭,干的也是苦力活。

1959101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反响极为轰动,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放映,昼夜不停,观众甚至排队买电影票。

作品是演员的生命。谢芳记得谢晋导演说过,拍一部电影好比手捧一窝水,自始至终要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东洒一点,西洒一点,最后水都漏完了,电影也就砸了。谢芳把它当座右铭,每次表演都如高空举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

谢芳拿到剧本后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并在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将好的、尚好的和不合理的分别进行渲染、润色以及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台词要发自人物肺腑,去掉旁枝剩杈,尽可能做到惜字如金,弹无虚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是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颗“紫塞明珠”,感受这片非凡热土上的无尽魅力。

穿行在茫茫林海间,。朗朗晴空、悠悠碧水、茫茫林海,在塞罕坝,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悠然与舒适。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承德正在河北率先争创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

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的考题,承德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组建一支由遗产监测、勘察设计、古建施工、工程管理、文保科研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文保团队,建立承德古建筑保护信息库,逐步向主动预防性修缮转变。承德正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文物精神内涵,让文物遗产不断焕发新光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园里,一位母亲对另一位母亲说:“我们是男孩,我们三岁半。你们呢?”
B.语文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当我们想到劳动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觉得我们太老了。
D.校长在新生大会上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樊锦诗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初来乍到,莫高窟几乎是废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这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衣食住行苦,工作更苦。每天进洞去做研究,都要跟先生们爬“蜈蚣梯”。但樊锦诗却用尽一生守望着莫高窟。

守护敦煌,其实是一场依然在进行中的“接力赛”。樊锦诗说,“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我,我们一直在接力,把守护莫高窟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樊锦诗说,“更多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人去做,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莫高精神’。只要莫高窟存在,敦煌研究院就要陪伴它,不断探索前进。接力棒总要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王维(701-761)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记叙性材料  文化传承  文化坚守  时代榜样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