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3-11-22 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式。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②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作为“道”的形象指称,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件。可以说,抽象于“道”,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

③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道是哲学概念,德是社会学概念。但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道德”。在老子看来,道德的核心是“善”。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人性如水,则为“上善”。

④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老子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概括说,治国必须政通简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休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以学养性,行循自然,切忌玩物丧志。

⑤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老子》有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苏辙《老子解》认为“抱一”就是“复性”。也就是说,唯有秉持于道,才能复归至纯至真的本性。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

⑥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

⑦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一方面落实在“礼节”“立身”“行为”的具体人生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是抽象之“道”的存在根本,“本立而道生”。将“仁”由秩序伦理的具体规范,上升到抽象之“道”,是孔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也使孔子之仁具有了抽象的哲学论意义。

⑧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博施于民”,在时世艰难时能“济众”。孔子又指出“爱人”要先从正已做起,影响他人,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⑨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点,是历来思想家所思考的严肃问题。孔子既强调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那么,礼则是理性,是规范,是秩序。二者缺一不可。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⑩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乃因“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他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健、果决、质朴、寡言,既是精神的、人性的,也是现实的、行为的。也就是说,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中。

⑪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

⑫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善”,又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
B.在老子眼中,治国治身要未雨绸缪。治国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治身要善始善终,不要玩物丧志。
C.“上德”不关乎外在规范,其有道德之名,却无道德之实;“下德”迫于外在规范,其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
D.“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将仁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仁的意义,由此可见,仁既是精神的,亦是行为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与现象存在的本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其形象的阐述。
B.本然之性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
C.无论是“爱人者人恒爱之”,还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强调“爱人”要先从“正己”做起,并影响他人。
D.老子抨击春秋时期异化的仁义礼智,这不是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B.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C.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4.请简要概括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及主要内涵。
5.文章认为,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在理论上互补,在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军医的梦

杨晓敏

20世纪80年代的采访手记。

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

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

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

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正当我琢磨怎样让她打开话匣子时,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

医院的建筑整齐划一,铁皮房子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藏语,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依旧挺精神的。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

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

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那时我们也在恋爱,你别笑话,当时连个说悄悄话的地方都难找。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在密匝匝的树荫里约会……

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好去处。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

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直至今天,营区内栽树活动仍是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

八十年代后的情况则不同了。那些年年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叹息之余,终于发现了这大片林卡的价值。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但林卡是我们栽的,这片林卡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怀着好奇心悄然走进林卡。

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然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

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

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姑娘们都说我的要求提得太好了。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

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那天清晨却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姑娘们懊恼地紧锁起眉头。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以至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

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

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女军医明天就要“下山”,“我”为她终于可以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高海拔的野战医院而暗自庆幸。
B.女军医对“我”采访的那些问题的轻描淡写的回答,突出了女军医谦逊的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C.女军医最初在医院内栽树是为有个栖身的休闲场所,这一初衷表现了驻地的荒凉与生活的单调。
D.“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并且保存至今,这体现了女军医的事迹对“我”的影响之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叙议结合,介绍了当时仍坚守西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屈指可数的情况,为后文写女军医作铺垫。
B.文中的白杨树与《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了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女军医刚到此地的环境描写形成对比,表现了女军医对年华逝去的失落。
D.文章以新闻素材的形式呈现,用野战医院中场景的变化展示女军医的一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性。
8.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颇为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假如你是作者,在读者见面会上,请你向读者简要说明为什么以“女军医的梦”为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又曰: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敝,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卷十·善谋》,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年卒A亡B其国C身死D东城E尚不觉寤F而不自责G过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表转折,与“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中的“然”意义不同。
B.不终,文中指没有维持到底,其中的“终”与成语“终身大事”的“终”意思相同。
C.自立,文中指自称为王,现多用来表示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史记》五种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受到汉王信任固然有滕公、萧何推荐的因素,还与他对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具有知人识人的眼光有关。
B.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计划,最终有了“定帝业”的局面。
C.因听说项羽和舜的眼睛都是双瞳孔,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是舜的后代,并感叹这就是项羽兴起得十分迅猛的原因。
D.虽然项羽最后失败了,但是他起势于民间,仅用三年时间就一举灭秦,号令都由他而出,这个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14.关于项羽会失败的原因,韩信和司马迁的看法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