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开学考试 2024-05-16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式。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②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作为“道”的形象指称,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件。可以说,抽象于“道”,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

③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道是哲学概念,德是社会学概念。但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道德”。在老子看来,道德的核心是“善”。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人性如水,则为“上善”。

④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老子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概括说,治国必须政通简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休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以学养性,行循自然,切忌玩物丧志。

⑤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老子》有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苏辙《老子解》认为“抱一”就是“复性”。也就是说,唯有秉持于道,才能复归至纯至真的本性。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

⑥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

⑦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一方面落实在“礼节”“立身”“行为”的具体人生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是抽象之“道”的存在根本,“本立而道生”。将“仁”由秩序伦理的具体规范,上升到抽象之“道”,是孔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也使孔子之仁具有了抽象的哲学论意义。

⑧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博施于民”,在时世艰难时能“济众”。孔子又指出“爱人”要先从正已做起,影响他人,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⑨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点,是历来思想家所思考的严肃问题。孔子既强调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那么,礼则是理性,是规范,是秩序。二者缺一不可。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⑩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乃因“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他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健、果决、质朴、寡言,既是精神的、人性的,也是现实的、行为的。也就是说,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中。

⑪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

⑫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善”,又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
B.在老子眼中,治国治身要未雨绸缪。治国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治身要善始善终,不要玩物丧志。
C.“上德”不关乎外在规范,其有道德之名,却无道德之实;“下德”迫于外在规范,其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
D.“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将仁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仁的意义,由此可见,仁既是精神的,亦是行为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与现象存在的本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其形象的阐述。
B.本然之性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
C.无论是“爱人者人恒爱之”,还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强调“爱人”要先从“正己”做起,并影响他人。
D.老子抨击春秋时期异化的仁义礼智,这不是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B.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C.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4.请简要概括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及主要内涵。
5.文章认为,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在理论上互补,在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爸爸的计生品和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看似扎根于凡俗生活的截面,但通过“又”这个字暗示背景情境,提示此前孩子们已提过类似要求,表明其对划艇的执着。
B.兄弟俩天真顽皮、富有想象力和行动力,他们利用父母不在家的时间进行了三次光海航行,表明他们向往追逐自由诗意的生活。
C.爸爸妈妈定期会去看电影,暗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从买皮划艇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愿意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
D.孩子得到全班第一名,后来又获得“金栀子花奖”,直接地表现了孩子们好学进取,也直接表现了父亲教育得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拜三”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隐喻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这段时间刚好是父母为给孩子自由而去看电影的时间。
B.皮划艇和潜水装备具有象征性,它隐喻在世俗标准下无用的某种追求,在这一点上,本文和庄子的《五石之瓠》有异曲同工之处。
C.小说具体写了三次奇航,一次比一次离奇,最后一次奇航,把小说推向高潮,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小说结尾交待淹死学生的种种信息,如学校完整的名称,学生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地点,采用了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8.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9.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上请所习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有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

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

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然。

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谕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稀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使以书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复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书,事毕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

(选自《孔丛子·杂训》,有删改)

[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②季孙,与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谥。③浸水,灌溉之水。④孟子车,孟轲,字子车,一说字子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孟孺子无介A而见B大人C悦D而敬之E白也G未谕H敢问。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指用对待兄长的方式,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中的“朝”用法相同。
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孺子”词义相同。
C.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谈话的情况。
D.“使以书如卫问子上”与“仁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上以所学的诸子百家之学向子思请教,子思认为治学必须效法圣贤,从经典开始有所选择,才会得到真才实学。
B.子思循循善诱,以自身苦思冥想不如通过实践学习更能了悟,勉励子上要学思结合,其中道理与《论语》“思而不学则殆”相同。
C.文中通过写子产去世后老百姓巨大悲伤,正面描写子产感人至深的“仁爱”德政。但与孔子“圣道”相比,犹灌溉之水远不及孔子的普降甘霖。
D.远在他乡,子思以书问子上,而子上接到家信“北面再拜”复书后“返中庭,北面再拜……然后退。”这些举动足以从侧面证明子思家教之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
(2)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
14.为什么子思对年幼的孟子车礼敬有加?
2024-04-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②筠:竹子。③逆旅:旅店。④只应:只以为,此处引为岂止

15.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虽然分别日久,可相见时仍然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幽冷凄清的氛围,恰贴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黯淡心境。
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好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而乌云挟带着雨水,仿佛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今古恨”三句,运用反问手法,寄托了古往今来离别和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悲欢之情的深沉感慨。
16.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