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中 2023-11-25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出: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 不止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作为生活居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运《游南亭诗》)、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 (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发池相对,曲池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的用法。

1六朝诗歌中的用法

分类语汇语汇语汇
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形态、
情态
曲径1斜径1荒径5野径4修径1幽人径l
植物
搭配
花径3兰径3竹径2松径2草径1萝径1
时间、
气候
朝径1昔径1云径1
其他三径8蹊径6邪径4石径2迷径2平原径1
行径2酒径异径1涂径1

2唐代诗歌中的用法

分类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形态、
情态
曲径5斜径4仄径2狭径1微径13蛇径1
野径36荒径16幽径56逸径1闲径1香径31
植物
搭配
竹径60松径35苔径28草径2樵径16兰径15
萝径14李径10药径6菊径2芳径9芝径1
时间、
气候
春径5秋径5晚径2朝径2
烟径5云径4雪径4霞径3风径1雨径3
其他三径93元亮
1岩径6迷径5虚斋
1虎溪
石径38开径7扫径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山’‘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由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为了一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那样,竹径 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的意象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竹径”“兰径”“松径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便由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竹径,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歧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 荆棘塞门,舍中三径不出,唯羊仲、求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三径’一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 《哭故人》)用三径断慨叹敌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 《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用蒋生径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三径的拓展。

竹径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寺中有大片的竹林。由于对竹径的喜好,唐代文人在园林中开竹径,如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竹径被虚化,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其次,竹径经常与上人”“山人”“寺院等相联系表达禅境。第三,竹径与桃源、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崔混《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御酒瑶觞落, 仙坛竹径深(徐彦伯 《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竹径 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这是一个诗化的审美过程,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诗化以后的意象,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是再一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王书艳《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化”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物象“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3.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实现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的关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分别概括。
5.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材料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之灯

欧阳杏蓬

①日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东干脚的农民,不喜欢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会备一块。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爽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年纪轻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

②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云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庄稼地边土坡下的田野,已经完全被山阴和暮色笼罩,绿色已经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乌青。

③太阳落山,最肆无忌惮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

④农民的算计,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⑤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⑥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

⑦东干脚,是农民用了几代人在南岭山区扎下的一个楔子。

⑧这个小盆地四围都是山。北面的阳明山余脉像个“人”字,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

⑨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明山余脉奔流。它们在流过这片大地之后,在南边山尾名曰“五百亩”的地方相会,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继续向南汇入潇水。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

⑩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

⑪我是惧怕白天的。

⑫白天的劳动无止无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种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尽。偶尔抬起头,看到的是庄稼,是山林,空气含含糊糊得裹人,让人有种莫名的窒息感。

⑬黄昏也不得闲。踩着暮光回家,挑着猪草,或搂着柴草。回屋,鸡鸭猫狗猪,都要伺候。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

⑭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来“打话平伙”(聊天)。

⑮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人凑在晒谷坪边缘,或坐着、或蹲着,或站着,像极了蛙或鸭。闲话之后,人人皆自还家,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

⑯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

⑰龙溪河从柳林里出来,过了桥底,在桥前的滩头铺了一滩闪闪的银光,哗哗地,奔向春水,潇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杨树在风里翻动着银叶子。

⑱附近的庄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盏油灯,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样微弱幽远。

⑲我像一只孤独的虫。

⑳正在我意兴阑珊时,在遥远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边上,有一盏灯,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边上带起一番绿意,龙一样向南进发。

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

但它和我一样寂寞。

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

(有删改)

【注】①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东干脚人过着规律而望不到头的生活,这是漂泊多年,与乡土渐行渐远的作者对过去的回望和检阅。
B.文章写东干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是辛苦的,时间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无奈感和绝望感。
C.作者笔下的乡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更是无休止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灯”的隐喻。
D.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句式参差错落,有写实与诗化的和谐交融,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统一。
7.以下对“月光下的东干脚”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没月升,自卷烟的烟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东干脚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
B.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晒谷坪的平静,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吵闹而扰人心绪。
C.月光下的大地无边寂静,作者笔下的万物姿态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动着生命,释放着力量。
D.月光遍地,东干脚结束了一天的艰苦、劳累,春水边上的灯亮着,寂寞却又含着一股坚韧。
8.本文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中说:“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之间的“意味不尽的关联”。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从之。故太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王皆杀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注】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员:伍员,字子胥。伍尚、伍员都是伍奢的儿子。③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A免父B之命C不可以D莫之E奔也F亲戚G为戮H不可以I莫之J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通“悦”,高兴,与《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中的“说”词义不同。
B.再,指第二次,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词义相同。
C.阙,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又可用来指代宫殿、朝廷、京城等;文中指京城。
D.善,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无极没有受到太子建的宠信,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诬陷太子建,先是进言让太子建离开京城去驻守边邑,后又说太子建将要反叛。
B.奋扬受楚王之命杀太子建,但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通知太子建逃跑;楚王问罪于他,他直言相告,最终楚王没有治他的罪。
C.魏征认为,唐、虞治理天下能够兼听四方,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情况茫然无知。
D.楚平王属于魏征所说的“暗君”,他偏听偏信于费无极,冤杀了伍奢和伍尚。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兼听各方意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2)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14.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前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