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5-2016学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重庆 高二 期末 2017-07-19 37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中国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村落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区域性认同、家族文化主导、礼治大于法治等特点。传统村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它在村级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具有如下作用:一是维系村庄共同体。由乡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家族文化中的家族本位、礼俗文化中的人情礼俗所组成的纽带,将传统乡村社会构建为牢固的村庄共同体。村庄共同体的内向性、封闭性很强,一般村民不愿也不能脱离这个共同体,而外来人也难以融入这一共同体。在这种村庄内部团结、和睦,而对外提防、疏离的传统村落文化中,村庄共同体得以维系着。二是维系村落自治。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机构存在,村落社会实行自治。造成村落社会自治的原因,除了农村地域辽阔、中央财政不足、地方官员匮乏等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原因外,如果从文化角度上看,则是因为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在传统村落社会,长老、族长和士绅等传统村落权威,能够借助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调解村落社会纠纷,维持村落社会秩序。由于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它所造成的村落自治状态也因此更为长久。这也正是在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变幻,而村落社会却难为所动的深层原因。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采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村民自治具有浓厚现代民主政治特色,与传统社会的村落自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会受到村落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种外部性的制度“嵌入”村落社会后,村民自治势必会受固有村落社会特性的制约,村落文化便是其中因素之一。村民自治是在一个村落共同体内由村民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外部性管理不同,这种自我管理主要借助于基于共同体内部形成的规章和共同认可的权威。这种共同体不是政治共同体,而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因此,文化资源对于村民自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传统村落文化也不例外。尽管传统村落文化中不乏有利于当前村民自治的积极因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就其在村级治理中的消极一面看,第一,传统村落文化中人治色彩浓厚。第二,传统村落文化中农民对权力的敬畏与崇拜意识浓重。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形成了专制文化,专制文化在村落社会中又形成了族长、长老以及与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皇权代表的士绅等传统权威的统治。在这种统治格局中,传统权威在村庄中具有说一不二的力量,村民则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第三,传统村落文化中家庭意识引发的家族文化主义严重,家族主义的封闭性与排外性,是相左于村民自治原则的。
(选自《村落文化在当前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中的作用与重构》,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文化在村级管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将传统乡村社会构建为牢固的村庄共同体,二是维系村落自治。
B.传统村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特点有区域性认同、家族文化主导、礼治大于法治等。
C.传统村落文化是村落中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突变性是其形成特点。
D.就当前村民自治而言,传统村落文化对它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消极性如农民对权力的敬畏与崇拜意识浓重等。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村落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由于实行自治,传统中国又“皇权不下县”,因而它和皇权没有联系。
B.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具有非常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一般村民不愿意也不能脱离村落,同时外来人也难以融入村落。
C.当前我国农村普遍采用的村民自治方式,与传统社会的村落自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受到村落文化的影响方面则是相同的。
D.当前实行村民自治的村落共同体不是政治共同体,而是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因此要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乡村社会通过乡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家族文化中的家族本位、礼俗文化中的人情礼俗构建为牢固的村落。
B.严重的家族文化主义是传统村落文化中的家庭意识引发的,家族主义的封闭性与排外性是与村民自治原则相违背的。
C.传统村落社会中的长老、族长和士绅是权威,他们调解村落社会纠纷,维持村落社会秩序,村民们则逆来顺受。
D.在中国古代,村落能够实行自治,除了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至午时,帝,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6.下列对句子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末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藩镇。
C.朔,古人把每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成为“既望”。
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9.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2)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2016-11-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3.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中起统摄全诗的作用,并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
(5)《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烘托抒发离别之情。
(6)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4段详细叙述“她”的行程与“他”的住地,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在大漠戈壁生活的艰苦和“她”前去分手的决心。
B.“他”引用孟子的句子,说明“他”虽然身处荒漠戈壁,但是胸怀理想,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C.小说写“夏花”,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无比坚贞的女孩的形象。
D.文中“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中的“居然”,说明青菜在戈壁出现是奇迹,同时为后文写大漠里的“菜地”作了铺垫。
E.小说中司机的介绍,不仅使“他”的形象更为丰满,而且照应了标题“大漠里的旗帜”,这样的设置,匠心独运。
17.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8.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为什么以“大漠里的旗帜”为题。
19.根据小说末尾的情节,推测“他”与“她”的爱情结局,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从周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典出于厚的《梓人传》。盖先生工木土,故赵以梓人称之。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实为陋室。陋到仅七平米方圆,但文房四宝俱备,书香充盈。“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心他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但陈从周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事业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国林小品之集大成者。他的《说国》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仅日本,就有六家出版社同时翻译了他的这本著作。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他交友极广,与建筑大师梁思成、贝聿铭,书画名家张大千、王蘧常,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俞振飞等社会名流过往甚密。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是匠人。土木匠,教书匠。
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足迹遍踏大江南北;作为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他把梓室作为教室,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奈墨》的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勤奋课。板凳要坐十年冷。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有德者,虚怀若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反对文、理分科太死,倡导文理应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由博返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上世纪50年代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并请昆曲名家到校园进行传授。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在他的启发下,昆曲大师俞振飞也请他到昆曲学校讲授古园林建筑。他讲园境与曲境,提倡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建议戏校学生到苏州园林中体昧古典戏剧之美,去感受游园惊梦中一招一式的源泉。
他在谈到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应由艳丽而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的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的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他游刃雅俗之间,以至他的众多学生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市政府很重视,立即行动,予以修葺。在这非常年代,全国大炼钢铁,有人要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陈从周坚决反对,尽管他振臂疾呼,但无人回应。当时北京批判梁思成,陈从用也被作为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
为江南园林,陈从周吃足了苦头,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州修复名园。陈从周认为苏州曲园的文化含量最高,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于是他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苏州政府请他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环秀山庄和拙政园等景点,发现了不少问题,回沪后在媒体上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严肃地批评了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1991年他考察有江南华厦,水乡名园之誉的同里的退思园,发现固旁有座水塔,大煞风景。所幸苏州有关方面对陈从周的意见十分重视,对他提出异议的地方都及时地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
1978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国殿春簃为蓝本,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并起名为明轩。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于1980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的风采。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人尊重、热爱陈从周,聘他为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顾问。他欣然接受,并题述古还今四字,表达他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理念。
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且看他对苏州园林的一段描述:
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断;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则是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而得之
(摘编自张昌华《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五周年》)
相关链接:
(1)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2)昆明滇池是我国主要的名胜风景区之一,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一年,陈从周应邀参加滇池之畔一个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有关部门再三恳请陈从周题词留念,他踌躇再三,在一张展开的宣纸上,大写了回头是岸,在场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笔,当属殊荣。陈从周每每忆及此事,感慨万千:“哪能一切向钱看,我写‘回头是岸’,潜台词是滇池再这么填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破坏生态平衡,乱建筑,必遭大自然的报复,将子孙饭提前吃了,到时后悔也不行了。”
(尚虞人《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园林建筑专家,还擅长书画、诗词、散文和昆曲等,学养丰厚,多才多艺,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B.作者回顾陈从周先生撰写《梓室余墨》的经历,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凸显他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
C.从陈从周对“园境与曲境”的阐述看,他认为古园林建筑与昆曲艺术可以取长补短,习昆曲者也应有一定的古园林常识。
D.陈从周先生为保护苏州园林奔走呼号,并通过明轩这一作品展示了苏州园林的魅力,苏州园林最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功不可没。
E.陈从周以诗词比喻苏州园林,典雅生动,颇具见识,表现出苏州园林风格迥异、境界各一,或清新空灵、或浑然天成等特点。
21.从文中看,陈从周先生作为“教书匠”,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特点?
22.文中较多地叙述了陈从周与苏州园林的往事,这对表现传主形象有何作用?
23.你认为陈从周在园林艺术方面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阐述充分,有一定说服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