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二下期末(新课标1卷统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12-01 3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节选自鲁迅《阿Q正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罩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自以为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其实是偏狭的,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就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
B.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说明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C.乙文中的黄狗警觉忠诚又极富灵性,与翠翠的天真、单纯交相辉映,表现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D.“码头上已无别的人”可见当时环境冷冷清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直接导致在和傩送对话中说出“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一般不直接对作品的人物事件进行主观评价,而是让思想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
B.甲文运用工笔细描来刻画人物,比如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
C.乙文第一段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赋予翠翠山水般的灵性。
D.乙文主要运用对话缓缓推进故事发展,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体现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特色。
3.请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结合选文阐述其具体表现。
4.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从环境、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比较差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脑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猪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戚。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正是黄昏,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锨锄头碰击的声……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节选自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韵”附着了浓浓的主观意识,是历史的遗迹、现实的草木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境。
B.甲文作者认为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独属于自然的。
C.乙文中,当“我”站在黄沙梁附近,吹着来自荒原的风时,对乡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长的乡村变得荒凉而陌生。
D.乙文作者虽然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打拼,但故乡依旧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园,不能轻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说“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湿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甲文赋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态和情感;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
B.甲文运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纽带,它滋养生命,并使不同的生命个体建立起联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
C.乙文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手法,为下文张本,写出作者不想回到故乡,害怕回乡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虚无的心情。
D.两篇选文都采用片段连缀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画面结构而成,乙文回忆了两次靠近故乡的经历,两文都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表达作者独有的感悟。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一“逝”一“留”,“村”都是关键词,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选文中“村庄”的不同意蕴。
8.两篇选文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困境

陈永和

老单上了60路公交车。坐下后就考虑买水果的事。他想买点柑。小区门口有家水果店,但偏偏这天没有鲜货,他就决定到医院附近的水果店买。

下了公交车,进了水果店,看到柑在台子上堆得高高的,长得很是漂亮,但价格比小区店一斤足足贵了一块半。老单狠了狠心挑了八个。八是好数字,住院病人需要吉利,老单信这个。但一称,老单吓了一跳,居然有三斤重,要整整十五块钱。老单挑了两个最重的拿出来,反正数字六也不错。

ICU病房在新楼三层,老单来过一次,认得。

其实老单跟老范也未见得有多好,但这次老范躺倒在家,老单最早发现。要不是他,老范一定归天了,周围人都这么说。老单很自豪。

老单跟老范是小学同学,但从未就觉得比老范低几等。老范学习好,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遥遥领先,个高长得帅,还会拉小提琴,无论哪个班都会有几个女同学暗恋他,大学毕业后,进了北京中科院,以后到英国工作,是科学家,有几个专利。前十来年退休,因为母亲生病回到福州,就再没出去,后来在一家朋友开的公司当技术顾问。老单个子小,成绩普通,1970年初中毕业,因为家庭成分是工人,被分配到漆筷厂当了工人,找了个同厂脾气好的女人结婚,后来两个人一起下岗,他到家具城当保安,老婆开了个小杂货店,勉强混一口饭吃,一个儿子除了孝顺啥也没有,日子过得普普通通。

老单没啥爱好,就喜欢花,退休以后,就在市内乘公交车各处游,专拍花,然后发在朋友圈,博几个点赞自得其乐。老范偶然看到他拍的一张向日葵照片,很欣赏,在朋友圈留了个言,问哪里拍的,他说花海公园。老范说也想去看看。老单就带他去了,才知道老范也爱拍照,说了福州几个新景点,老范都不懂,老单就发现,老范虽然对世界很熟,但对福州很盲,于是就乐得当个福州导游。两个都一个人住,家也离得近,就有时约在一起出去拍照。

老单格局小,就拍花,把花拍得大大的;老范格局大,山水楼房天空什么都拍,但挤在一起,都显得小。

那天,两个人约好了去旗山拍照。上午九点钟老单去了师大门口公交站,等了半天没见老范来,打了几个电话都没人接,第二天就觉得不对了,跑到老范家去敲门,没人开。会不会出事啦?老单想。

老范离了婚,妻子女儿都住英国,福州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老范平日跟他们来往不多。老单没他弟妹电话号码,就向老辛(老范最要好的同学)要,到第三天跟老范妹妹赶到老范家,开门进去,发现老范躺在血泊中,一摸还有气,老单赶紧打电话叫急救车,跟老范妹妹一起把老范送到最近的市一医院。

医生诊断中风,马上开颅。手术后恢复得还不错,当然起不来,话是不会说啦,但右侧手脚还能动。

找到ICU病房,门口没看到老范名字,老单到护理室问,说已经转到普通病房去了。

老范躺在靠窗的床铺上。十几天没见,老范已经不是老范,成了一个陌生物,脸上肉不见了,都是骨头,裹着一层苍白的皮肤,双目紧闭,半张着嘴,露出两个半狰狞的门牙。老单觉得他已经死了,虽然知道不是,但还是这么想。

这样子怎么从ICU病房搬出来了呢?老单想。老范在ICU里住了十天,一天两千多块钱,光床位费就要花近三万块钱。

老范有多少钱老单不清楚,但据老辛说,离婚时老范净身出户,存款房子都留给妻女,母亲生病时又花了一笔钱,现在靠退休金生活,但因为在每个地方都待得不长,每月到手的退休金比老单多不了多少。

老单想不通老范为什么要离婚,又不是外面有人,离什么婚?像他,虽然一辈子跟老婆磕磕碰碰,但老婆生病死了,没人吵了,他心反倒空了。

又默默坐了一会儿,没看到老范弟妹来,老单想走,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名字。老辛来了。

好得了吗?老单问。

好不了啦,发现得太迟,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老辛说。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天,老范妹妹来了,手里提着一个饭盒。医院不管饭,一日三餐,家里人得提饭来。

老范妹妹跟他们打了个招呼,但眼睛只看老辛。

一会儿进来一个女护工,拿着一个大针筒,老单看着她把老范妹妹煮的糊,从老范鼻子里打进去。

他们静静地看老范“吃饭”。老范饭“吃”得很快,一分钟不到就“吃”完了。

他们又开始说话。多是老辛跟老范妹妹说,老单几乎没说。老范妹妹一直没看他,就好像没他这个人似的。

她怎么好像不愿意看到我。老单想。

他想不通为什么。也不管,就起身告辞,临走时看了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柑,想对老范妹妹说一句,但没说。

老单想不通,就打电话问老辛他什么地方得罪了老范妹妹。老辛也不明说,光说他妹妹辛苦,一天接送孙子,还得管送老范的三餐。虽说三个弟妹轮流,但每家有每家的难处……总之,老范成了个难题。

老单心沉了下去。要不是他多事,发现的时候,老范可能就已经死了。那么,所有的人都太平无事,可以心安理得过自己的日子了。

老单开始怀疑自己这种不用负责任的善意,归根结底能不能算是善意。

老单没想到能看到老范活得比他不如的一天。但他一点高兴不起来,心重重的,他没法接受老范活成那样。

老范已经死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是另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

(节选自《上海文学》,20211月)

文本二:

作为一名旅日女作家,陈永和是一位纯粹的写作者,其小说超越一般海外华人文学离散的悲情诉说和对家国故园的深情缅怀,呈现一种理性睿智的光辉。小说能在形而下的日常中超拔脱俗,对家国传统和生命轨迹进行反思和观照,其有节制的情感叙事使作品显得厚重而耐人寻味,为海外华文文学再添光彩。

(摘编自朱凌   郑润良《陈永和的“家国记忆”》)

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单和老范分别代表了普通老百姓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退休生活既呈现出某些共性,又有所不同。
B.老单格局小,拍的花很大;老范格局大,拍出的东西显小。这种对比性表达,是两种人生命运的写照。
C.“老婆生病死了,没人吵了,他心反倒空了”,既体现出老单对于亡妻的思念,也表现了老人的孤独。
D.老单救老范,老范成了大家的难题,小说写出了生活的无奈,表现了传统人伦在现实面前受到的冲击。
10.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写细腻生动,贴近生活,展现出了老单买柑时为少花钱而几经思量、自我宽慰的心理,真实可信。
B.小说语言质朴自然,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富有生活的气息,表现出作者对日常生活中众生百态的关注和体察。
C.小说通篇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以老单之所见、所闻、所感,带领读者观察和思考生活,彰显客观真实性。
D.小说在行文过程中补充了两位老人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却揭示出了复杂的人性。
11.小说中“困境”具体指哪些?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12.文本二所说的“有节制的情感叙事”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少阳山一带雾气最大。雾一来,啥都看不清楚,当地人叫作封山。雾散了,又叫作开山。①山全是乱山,其中的路绕来绕去像绳索,似乎是这些绳索才把乱山归拢了一起。世上有美丽富饶的成语,但往往有地方美丽不富饶,有地方富饶不美丽。而这里是既不美丽也不富饶:没有峻峰湫池,没有可伐之木,地属于红黏土,天旱时硬得难插进,一有雨水泡成稀糊汤,石头窝里梢树林中长荒了的多是些蕙,牧放牛羊,牛羊也不吃。

就是这种,十年前,葫芦岔一青年发现少阳山的烂草在县城被稀罕成兰花,开始采掘了去卖,竟赚得许多钱,穿上了皮鞋。村里人先还嘲笑他穿皮鞋,是前世由牛变的而脚还没变过来,后来都跟着青年做兰花的生意。三年五载,少阳山的兰花声名大震,供不应求,葫芦岔的人家全成富户。青年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有了新思维:山上的兰花再多也有采掘完的时候,何不保护兰花,吸引外边的人到少阳山旅游观赏?但少阳山太大,不好经管,便打造葫芦岔,除了保存,培育岔里原有的兰花,将少阳山上别的品种的兰花也移栽过来,这就有了素心兰园、蝶兰园、麒麟兰园、黑皮兰园、银边兰园、荷瓣兰园、剑兰园、叶苓兰园、金丝马尾兰园。到处都是兰花,小的一束一握,大的开枝散叶能有竹筐大,路随花转,一步一景。岔口就建了高大的牌楼,上面写“少阳山兰花岔”,卖起门票。游人接踵而来,流连忘返,村里同时红火了十几处“农家乐”,卖吃卖喝,连带着把蕨菜、大蒜、黄豆酱、红薯、土豆也都卖出去了。

青年永远记着那个夜晚,又是雾来封山,院子里抬脚动步都是棉絮起舞,一群人都在堂屋里喝酒。这是一支十多人的地质勘探队,大胡子队长就住在他家。勘探队已经在村里待过了半年,半年里他们在葫芦岔周围的坡上、沟底、崖畔、河滩打钻了好多井,采集了好多土样。村里人都盼望着能勘探出石油、煤炭、天然气或者钼矿、镍矿,那么,葫芦岔就有好日子过了。现在,勘探队要撤呀,队员们都到队长的住处来喝酒相庆,差不多就喝高了。青年敬重着这些人,殷勤地给他们端菜点烟,然后坐在蒲团上和队长说话。

葫芦岔勘探完了?

整个少阳山一带都勘探过了。

是有了油有了煤有了天然气?

没有。

没有?那不是白勘探了,你们还庆贺?

对于我们,探明有矿藏和没有矿藏都是胜利呀。

但青年是失望了,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脸很难看。队长说:别这样呀,小伙子,③世上的事都是平衡和公平的,这里没有矿藏或许有着别的好东西么。青年说:还能有啥,满山的石头和烂草,有贫穷?队长搂住青年的肩头摇晃着,末了,送给了一支手电筒、一只水壶。

虽然勘探队没有在这一带勘探出什么,但毕竟队长半年来就住在他家,青年与队长有了感情,队长要离开,他依依不舍,执意要送去县城。在县城里,青年和队长从照相馆照了相出来,两人在街上走,青年看到好多人家的门口或楼台上都盆栽着蕙,而且又小又瘦。他说:县城人怎么栽这烂草?队长说:你们叫蕙草,人家叫兰花。这兰花比你们那的差吧?他说:是差,差远了。④还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在小拇指上呸了一口。队长就笑起来,说:那你可以把你们的采掘了来卖呀。

十年后的兰花成了绿色黄金,葫芦岔里更是热闹去处,青年曾经到县城打问勘探队,勘探队早已回省城了,他再没见过队长。当少阳山兰花岔里又建起了游客接待站,站的大厅里要安置个神位,各行各业都有神的,比如烧窑的敬老子,酿酒的敬杜康,做茶的敬陆羽,青年就把大胡子队长的照片挂上了。

(选自《秦岭记·四十一》)

文本二:

《秦岭记》篇幅短,十多万字,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也有人读了后以为是笔记体小说。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样,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

……

《秦岭记》分五十七章,每一章都没有题目,不是不起,而是不愿起。但所写的秦岭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轻佻和油滑顺溜,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虽然是蚊虫,落在了狮子的脸上,它是狮子脸上的蚊虫,绝不肯是螃蟹上市,捆螃蟹的草绳也卖个好价钱。

(选自《秦岭记·后记》)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少阳山既不美丽也不富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结尾内容形成对比,使文章有起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B.文中写村里人嘲笑青年穿皮鞋“是前世由牛变的而脚还没变过来”,语言诙谐幽默,从侧面写出了葫芦岔村的偏僻落后。
C.文中一连写了素心兰园等九个兰园,看似啰嗦,其实是为下文游人接踵而至、流连忘返,村里农家乐红红火火做了铺垫。
D.青年先是“殷勤地给他们端菜点烟”,当得知没有发现矿藏后“脸很难看”,可看出青年内心的失落和对勘探队的不满。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绕来绕去”“归拢”两词写出少阳山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不便。
B.句子②表明勘探队员对在少阳山的矿藏勘探工作不以为意、敷衍塞责的态度。
C.句子③为后来青年通过卖兰花和开发兰花旅游景区过上幸福生活埋下了伏笔
D.句子④通过描写青年的动作,表明他对县城兰花的轻视和对家乡兰花的赞许。
15.结尾写到大厅里要安置个神位,青年就把大胡子队长的照片挂上了。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16.《秦岭记》出版时,贾平凹接受采访说,他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请结合文本谈谈贾平凹是如何成功进行创作实践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不落下(节选)

雪漠


太阳:

写这封信的时候好开心,整个心里都是陶醉和酣然。好像在梦里跟您相遇了。

可惜,搁下笔,又过了一会儿,①疼痛把我一脚踹回了现实。

谢谢您信里对我的鼓励。

②虽然知道您是在给我力量,是想让我开心一点,但我还是觉得踏实了一些。

只是,不知道究竟是您的语言拯救了我,还是您内心的诗意拯救了我,抑或是,我从自己的世界里短暂地跳脱出来,进入了您的世界?

为了晚上能早点睡觉,我调整了一下作息。从这个细节上,您也许能看出我心里掩饰不住地害怕。确实是的,我觉得自己得做些什么,好应对这可怕的、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就好像出现吐血的情况后,我就得准备止血针、止血药,以及每天煲点红枣水来喝一样。我想到了晚上要早一点睡,白天的三餐里每餐要多加一勺营养粉,睡前还要增加一顿蛋白粉(如果喝得下的话)。

我在心里不断对自己说,别害怕,一切都是幻化的,赶在死神追到你之前尽可能多做些事情,别的一切都不要去管它……不断地为自己打气。但我之所以要不断为自己打气,正是因为气一直都不足,甚至可以说我根本没有底气。

我再次成为死神的玩物了,但这次我并不害怕死。好几次我都在睡梦中感到空气不足、缺氧,我常常想,哪天会不会就这样窒息在梦中?

要真是这样,那倒也解脱了。

我甚至想象过,早晨起来,住隔壁房的夏雨发现我在夜里走了,她慌乱地给我父母打电话……我什么都想象过了,把各种可能性都加进了想象里,然后我发现,在这想象的过程中,我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心中竟有种事不关已的轻松。

对不起,我不该说这些话。但是,老师,您是我的太阳,除了您,这些可能很阴暗的心理,我谁也不能告诉,它们就沤在我心里发酵着。

您发现没?今天我的心情是灰黑色的。我觉得自己又掉进了倾盆大雨的泥泞中,周围乌天暗地,雨打得我睁不开眼睛,足下是把我吸得死死的淤泥,我举步维艰。

那种欲摧毁我意志的力量又开始凝聚和运动起来了。我自以为已经超越了死神,但原来,这只是我的幼稚想法而已。太阳,给我一点力量!

没想到今天写下的竟是这些,犹豫着该不该给您发过去……

您不争气的丫头

2018年5月3日,星期四,阵雨


丫头:

你可以说任何你想说的话,不用担心。天空既然会洒下星光,为啥不能偶尔下一场小雨?对我来说,你的心情就像春雨,甜蜜而忧伤。

当然,我也读到了苦涩,你被疾病夺走了一切,包括你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它给了你无尽的疼痛和煎熬。

最初闭关的时候,我也曾觉得孤苦。③我现在还记得,孤苦的感觉就像候在身旁的魔鬼,一口就吞掉了失落的我——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年轻,我的头上还没有这么多白发,但我的心里写满了苦涩和沧桑。

是什么拯救了我,你知道吗?是修行、读书和写作。修行和读书让我明白,写作让我的明白有了价值。如果没有它们,我就是一个孤僻和郁郁寡欢的人,就像苹果树上长出的一颗梨子。不合常理,不依逻辑,却发生了。苹果们都想将我搓圆,让我变成苹果,但我只想做好一个梨子,然后把种子撒进土地里,长出参天的梨树,结出无数的果子,并且让果实们饱满一些,甘甜一些,多一点水分,让每一个吃到它们的人,都能甜到心里。于是,我终于长成了一棵这样的大树,从此再也不会感到孤独了。

你知道大树的幸福是什么吗?是把根须伸进很深很深的地底,从那里不断地吸收养分,然后把最香甜的收获都变成果子,送给那些采摘它们的人。大树总是尽量让叶子浓密一些,多挡住几缕烤人的阳光,多遮住一些打湿衣物头发的雨滴,让树下的人们能更加安心,更加惬意一些。

无尽的幸福啊,赶走了一切的苦涩。从此,大树的世界里只剩下诗意,哪怕牺牲自己,无止境地成全,它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丫头,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法拒绝的,尤其是病苦、衰老和死亡。所以,接受世界的残酷。每一个生灵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我们改变不了这种残酷,但我们可以在残酷中幸福。

你还记得那只躲在大树上吃松果的小松鼠吗?它用小小的手拿着大大的松果,小嘴飞快地啃着。同时,它又警觉地注视着周围,尖尖的小耳朵时不时转一下。吃完之后,它舔了舔小手,然后蹦蹦跳跳地跑了,跟另一只小松鼠一起,在树枝上来回跳跃着。你说,你不知道小松鼠当时在想些什么,但你觉得它是快乐的。它快乐地在树枝上奔跑着,快乐地晒着太阳,快乐地吃着松果。

我还记得,说这些话的时候,你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耀着,虽然疼痛突然袭击了你,你流了好多眼泪,但是当疼痛没那么剧烈时,你又笑了。我真喜欢看你灿烂地笑。

命运老人把一般人在七八十年里受的苦,都一股脑地倾注在你三十年的生命里了。尤其是这三四年,你受尽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楚。但是,姑娘啊,也正是这苦,才让你有了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另一种人生精彩。当你失去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得到。

丫头,看看窗外的蓝天,看看天上的白云,不要看你的疼,不要看你的瘦,不要看你得不到的一切,也不要看你不愿见到的一切。它们是笼罩在你头上的乌云,虽然不太好看,但很快就会被大风吹散。你看,风儿不是在卖力地吹吗?④用不了多久,你的世界就会像你头顶的天空一样,阳光灿烂。

丫头,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故事,我们一起看看可好?擦干你心头的泪水,把苦涩和着烈酒一口气喝下吧,这段路,让我们一起豪情万丈地走。

2018年5月4日,星期五,晴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丫头以“太阳”称呼老师,既表达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也可以看出老师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
B.丫头为了应对身体的新情况,调整了作息和饮食,可见丫头一直以坚强的意志和极大的信心对抗病魔。
C.老师对小松鼠进行细致地描写,意在引导丫头在病痛折磨中要依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D.老师的回信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有对个人心路历程的剖析,借以对丫头的困惑进行疏导。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病痛对丫头的折磨既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B.句子②中作者使用“虽然”和“但”表示前后语意的转折,强调了老师之前对丫头宽慰的作用。
C.句子③中的“孤苦”“失落”是老师年轻时的感受,表明老师年轻时和丫头一样经受过病痛的折磨。
D.句子④表达出乐观的态度,与前文“在残酷中幸福”“另一种人生精彩”“也是在得到”相互照应。
19.老师在回信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宽慰丫头?请加以梳理概括。
20.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读书札记。经讨论,小组确定的主题词为“诗意·拯救”。请围绕主题词写出你的札记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但是克洛潘忽然停下来,好像想起什么事。等一等!他说道,我忘啦……照习惯,在我们还没有问过哪位妇女肯要他以前,是不能把一个男人绞死的。伙计,这是最后一个机会啦,你得娶个女扒手或者同麻绳套结婚。

读者可能认为十分荒谬的这条波希米亚人的法律,如今依旧写在英吉利的宗教法典里呢。请参看《倍林通观察报告》吧。

处在那样悲惨的境地,甘果瓦当然是不怎么吸引人的,女扒手们不怎样为这个建议动心。那不幸的人听见她们回答道:不要,不要!绞死他,让大家开开心吧!

这时,从人群里跳出了三个女人,走到眼前端详他。第一个是方脸孔的胖姑娘,她仔细地察看了甘果瓦的上衣,那件上衣破旧极了,上面的破洞比烤栗子的烤锅上的破洞还多呢。胖姑娘做了个怪脸。破布渣!她抱怨着,又向甘果瓦说:咱们瞧瞧你的斗蓬吧!”“弄丢啦!甘果瓦答道。你的帽子呢?”“给人拿走了。”“你的鞋呢?”“鞋底都快磨穿啦。”“你的钱包呢?”“哎,甘果瓦结结巴巴地答道,我连最后一个铜板也没有啦。”“那么让你给绞死吧,谢谢!那女乞丐说完就朝他背转身走开了。

第二个又老又黑,满脸皱纹,相貌奇丑,就是在圣迹区里她也是最丑的了。她围着甘果瓦转来转去,甘果瓦甚至担心她会看中自己呢,可是她在牙缝里说了声他太瘦啦!就走开去了。

第三个是一个少女,相当娇嫩,也不太难看。救救我吧!那可怜鬼向她低声说。她怜悯地瞧了他一会,接着就低下眼睛,搓弄着裙子,犹豫不决。他用眼睛追随她的一举一动,这是最后的一线希望了啊。不能!少女终于说道,居约姆会打我的。她走回人堆里去了。

伙计,克洛潘说,你真不走运呀!

这时黑话王国的公民中间发出了一声喊声: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

甘果瓦抖了一下,把头转向发出欢呼声的方向。人群散开来,让路给一位容光焕发的人物。

她就是那个波希米亚姑娘。

男女乞丐安静地排成队让她走过,他们粗野的面容也由于看见她而开朗起来。

你们要绞死这个人吗?她严厉地问克洛潘道。是呀,妹妹,土恩的王答道,除非你肯要他做丈夫。她略为扁一扁嘴。

我要他。她说。

听了这话,甘果瓦坚信自己从早上就一直在做梦,而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梦中。

变化虽然是愉快的,可是也太突然了。

人们解开绳套,让甘果瓦从凳子上下来。他太激动了,只好坐着。

埃及公爵一声不吭,抱来了一个瓦罐。波希米亚姑娘把它递给甘果瓦。把它摔在地上吧!她对他说。

瓦罐给摔成了四块。

这时埃及公爵把两只手分别放在两人额头上说道:兄弟,她是你的妻子;妹妹,他是你的丈夫。定期四年。去吧!

过了不多一会,我们的诗人就进入一间相当严密、温暖的尖拱顶房间,坐在一张便于从旁边的高食橱里拿东西的桌子跟前了,预计还会有一张好床,还可以同一位漂亮的姑娘亲密地谈心。这桩奇遇具有相当迷人的成分,他开始把自己当成神话中的人物了。

他愈来愈沉迷在自己的梦中。依我看,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她既然救了我,也会热烈地爱我吧!

他一面说,一面天真地抱住她的腰。

波希米亚姑娘的短上衣像绿鱼的皮似的从他手里滑过,她从小房间的这一头跳到了那一头,先弯下腰去又马上挺直身子,手里握着一把尖刀。甘果瓦还没来得及看清那尖刀是从哪儿拔出来的,她神态又激动又高傲,着嘴,闪动着鼻翼,两颊红得像杏子,两眼闪出电一样的光芒,那白山羊不时跑到她跟前,耸起两只尖尖的漂亮的金色犄角,向甘果瓦做出挑战的姿势。

这都发生在一转眼之间。

那蜻蜓变成了黄蜂,她不想别的,只想螫人。

请原谅,小姐,甘果瓦微笑着说,可是你为什么又要我当你的丈夫呢?

难道应该让你给绞死吗?

这样说来,诗人补充道,他对爱情的希望受到挫折了,你同我结婚就只是为了搭救我,再没别的想法吗?

你还希望我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这当儿爱斯梅拉达的尖刀和小山羊的犄角依然保持着防卫姿势。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得娶个女扒手或者同麻绳套结婚”的意思是甘果瓦要么和女扒手结婚,要么就要被绞死,可见甘果瓦已经没有了自主权力。
B.选文多次提及甘果瓦感觉做梦、沉迷梦中,突出了甘果瓦对自己能够被爱斯梅拉达这样一个漂亮女子从绞刑架救下的惊喜之情。
C.材料一的第二段插入对波希米亚人法律的说明,以作者的身份与读者对话,有利于加强和读者的交流,增强读者体验的真实感。
D.“那蜻蜓变成了黄蜂”一句中,先后把爱斯梅拉达比作“蜻蜓”和“黄蜂”,分别表现出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可爱和刚烈坚贞。
22.下列关于《巴黎圣母院》作家作品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在作家的极力描绘下,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
B.甘果瓦是一位流浪诗人,因为流浪使他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代和社会,他懦弱而又实际,靠自己的圆滑世故而得以苟且偷生。
C.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既有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舞姿,又有纯洁高贵的心灵和真诚善良的品德。
D.爱斯梅拉达很不幸,在她所爱的甘果瓦遇害之后,她看破克洛德的虚伪,拒绝了他用爱情换生命的提议,毅然走上了绞刑架。
23.材料一中三位女性的出场对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塑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24.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第七幕

陈白尘

〔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

〔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D

〔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

七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

众酒客   (似赞赏又似惋惜)哦!……

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

七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

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

七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

老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

阿五   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

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

〔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

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

众酒客   (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

〔只有小D一直不吭声。

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

七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

D   2020(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

〔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

〔解说词:Q死了!阿Q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有删改)

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文本一中的“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文本一中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D.文本二整合了《呐喊》不同篇目中的人物,如咸亨酒店的掌柜、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暗示了阿Q的生存环境。
26.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阿Q被押上刑车示众前,作者以全知视角叙述阿Q与众人的情形,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
B.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C.文本一中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D.文本二末尾的“解说词”意味深长,是作者在理解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再创造,融汇了自己的感悟思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27.文本一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8.文本二最后写“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这样的安排符合鲁迅的原意吗?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的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枝大枪进来了,立在正当屋,这支大枪是当年中央军南逃时春儿用几件破衣服从一个受伤的逃兵手里换来的。

“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唬着脸问。

“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报上名当兵了!”

“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的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

“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

“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咱们东伙一场,平日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功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

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与拿不定主意,慢吞吞的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

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

“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

说完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

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和老温一见芒种这身打粉,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

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作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

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不过你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家有家规,军有军规,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

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

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

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了田大瞎子的庄院。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冀中初冬,四野肃杀。

芒种想念着,走到春儿家里来。篱笆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又把它关好。太阳照满了院子,葫芦的枝叶干黄了,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咕咕的叫着,把远处的一只芦花肥母鸡招了来,用自己的尖嘴整理润饰着她的羽毛。

有一个红红的脸,在窗上的小玻璃后面一贴,就不见了,芒种知道春儿在家里。他推门进去,到了里间,看见她正低着头,面对着窗台做活哩。

“做什么哩?”芒种问。

“再给你做双鞋!”春儿说着转过头来,“换上二尺半了,真像个大兵了!我给做的那褂子哩?”

“这不是套在里面,还做鞋干什么,队上什么也发!”芒种说。

“发了吗?”春儿说,“我先做好你穿上,要不,穿着这么新鲜衣裳,下面露着脚趾头,多不好看!”

“怎么看着你不高兴?”芒种坐在炕沿上,靠着隔扇门。对面墙上有四张旧日买的木刻涂色的年画儿,是全本《薛平贵征东》,他望着“别窑”那一节。

春儿没有说话,眼圈儿有些红了。芒种说:“你这是怎么了?舍不得你这枪吗?我还给你放下,当了兵,不愁没枪使!”

“放屁!”春儿笑了,“你这就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和你见面不?”

“为什么不能见面,我又走的不远,无非在家门子上转游。”芒种说。

春儿说:“那可不敢定,一步一步你就离我们远了,你没见姐夫庆山,他一出去就是十年!”

“我哪里能比他!”芒种说,“我这一辈子能成了他那样,就是死了也不冤。你没见今天的动员大会哩,人家真有两下子!”“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

“我记着你的话!”芒种说。

“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

芒种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急的胀红了脸,说:“你净说些没踪没影儿的话!我怎能变心哩!”

“有什么凭据?”春儿抬起头来,红着脸,眼里有那样一种光芒,能使铁打的人儿也软下来。芒种说:“什么凭据?我得给你立个字儿吗?”

“不用。”春儿笑了,“那天你在柳子地里拉拉扯扯,要说什么呀?”说完就用手掩着脸哭了。

芒种呆了,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他过去把春儿的头轻轻抱起来。

“好了!”春儿把他推起来,“就这样。你走吧!”

芒种从春儿家出来,追赶队伍去。这年轻人,本来是任什么牵挂都没有的,现在觉到有一种热烈的东西,鼓荡着他的血液,这以后,在战争和革命的锻炼里,这孩子渐渐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

尽管他长年只有脚下一双鞋和一身粗布衣裳,一枝短短的铅笔和一个小小的白纸本,在祖国广漠的幅员上,忍受了风霜雨露、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他的思想的光辉却越来越丰盛,越来越坚强。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①戏曲故事,贫寒青年薛平贵,被皇帝封赏即将东征。“别窑”就是他出征前与妻子王宝钏在所居寒窑告别的故事。

文本二: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29.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大瞎子认为芒种去当兵就是去胡闹,就是要造反,并且以东家的身份劝阻芒种,足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消极苟安的心理。
B.临别前老常对芒种的一番叮嘱展现了他质朴善良的禀性、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参军入伍的渴望,饱含对芒种的关心与爱护。
C.春儿给芒种做的新鞋不仅是为满足他行军打仗的需要,也是二人爱情的象征,春儿内心对芒种参军入伍既有支持也有不舍。
D.芒种看年画的细节巧妙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后文春儿叮嘱他“做了官儿,也别变心!”的内容有着潜在关联。
30.结合文本一、二,下列对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小说少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常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如文本一的河滩大会、文本二的夫妻话别来反映时代形势,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
B.文本一描绘了里院争执、牲口棚告别、春儿家话别几个场景,充分展现出孙犁小说淡化情节而善于连缀场景的特点,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之美。
C.孙犁善于把记事、写景和描写人物融在一起,抒情文字也优美动人,如文本一结尾深情歌颂了芒种艰苦中的成长,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D.文本一中方言口语的融入增添了小说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文本二中话别语言多以短句,简洁质朴、细腻真挚,暗含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
31.文本一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32.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对话方面极具特色。阅读春儿和芒种、水生嫂和水生两个话别场景,从对话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简要分析两者差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凤凰琴

刘醒龙

在去界岭小学的路上,万站长说了几次,“到学校后,名额肯定不好分,只能搞无记名投票”。他搞过许多次这类投票,如果只有一个名额,一百人参加,就会是一百个人,人人都能得到一票,因为参加投票的都是自己投自己的票。所以,这一次,张英才的票千万不能投给别人,投给谁,谁就是两票,就是多数。万站长要张英才给自己也留一点机会,同时也可以检查一下别人的风格如何。

一百套桌椅板凳加一个转正名额,让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们欣喜若狂。

投票时,万站长坐在张英才身边,眼睁睁看着张英才在纸上写下余校长的名字,气得恨不能当场给他一个耳光。万站长以为这个名额非余校长莫属了,不料唱票的结果,仍是一人一票。

张英才马上明白,余校长的票投给了他。

万站长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不自禁地说:“看来我还没能力将每个人都看透。”按照规定,投票无效时,就进行公开评议。大家坐在一起,半天无话。

张英才忍不住先说:“我看这次的名额,大家就让给余校长吧!”过了好久仍没响应,他又说:“不谈别的理由,余校长是学校元老,吃的苦最多。”

又过了好久,孙四海低声说:“给余校长我没意见。”邓有米也只好表态:“我也无话可说。

一直耷拉着眼皮的余校长,抬起头来,张英才以为他会说几句感激话,没料到余校长还有别的要求。

余校长说:“万站长,我有几句话,想单独和你谈一谈。”听到这话,邓有米、孙四海和张英才起身要往外走。万站长忙说:“你们人多,还是我和老余到外面去说话。”

余校长也说:“我们到外面去说话方便一些。”

他俩起身出去,站在操场边上,面对面说了一会儿。余校长像是在揉眼睛。万站长嘴唇动也没动,只是在最后时刻点了点头。

万站长招手叫张英才他们出来,大家站成了一圈。

万站长沉重地说:“余校长有件事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老余,你说吧。你说了,我再说。”

余校长不安地扫了大家一眼:“刚才大家投票时忘了一个人,就是明爱芬,我妻子,她也是我校的民办教师。那年腊月,她刚生下余志,就去县里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为了赶车,她从没有桥的冷水河中蹚了过去,还没进考场,人就病倒了。正是还没转为公办教师这口气憋在心里没有散开,她到死亡线上去了好几次,又依依不舍地返回来。我想,若是真给她转了正,过不了几天,她就能安然地去了。大家刚才的好意我心领了,转正的名额我不要,能不能把它给一给明爱芬呢?”

余校长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不敢看大家的神色。

万站长把每个人都看了一遍才说:“明爱芬本来是不够条件的,给她挂个民办教师的虚衔,主要是照顾余校长的工作。我也不是没有一点人性的人,只要大家同意给明爱芬转正,并且保守秘密不向外说她是个残疾人,哪怕是犯错误,我也要帮老余这一回。

孙四海什么也没说,缓缓地将手举起来。邓有米的手举得更慢,最后却举得很高。张英才见了,将自己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万站长说:“老余,你抬头看看表决结果。”

余校长抬不起头,泪水哗哗直往外流,喃喃地说:“我晓得,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天下最好的好人。”

大家跟着余校长进了明爱芬的房。

余校长捧着表格,走到床前说:“爱芬,你终于转正了。”明爱芬眼珠一动:“你总是对我这么说,没有哪回是真的。”

余校长说:“万站长刚刚主持开了会,大家都同意让你转为公办教师。”

万站长说:“这一次,县里特别批给界岭小学一个名额。”

明爱芬很灿烂地一笑。她接过表格,从头看到尾,看得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老余,快拿水来,我要洗洗手,不能弄脏了表格。”

张英才连忙到外面去端水。明爱芬用肥皂细心地洗净了手,擦干,又朝余校长要过一支笔,颤颤悠悠地填上:明爱芬,女,已婚,汉族,共青团员,贫农,一九四九年十月出生……突然间,那支笔不动了。

邓有米说:“明老师,快写呀!”明爱芬那里没有一点动静。

在身后扶着她的余校长眼眶一湿,哽咽地说:“我晓得你会这样走的,爱芬,你也是好人,这样走了最好,我们大家都不为难,你也高兴。”

明爱芬死了。

满屋子的人都没有作声。

只有余校长在和她轻轻话别。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乡土中国》一书里,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中国社会的基层正是那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说来,熟人社会有以下特点:

第一,熟人社会是一种人情社会。因为熟悉,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更浓厚了一些。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社会。

第二,熟人社会是一种关系社会。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私人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交错,便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

(摘编自于康、宋晓琼《透过人情看中国的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

3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万站长对张英才的叮嘱来看,万站长与张英才关系亲密,因此,当他看到张英才将票投给余校长时,“恨不能当场给他一个耳光”。
B.投票结果出乎万站长意料,他明面上认为自己“还没能力将每个人都看透”,实则是自谦的说法。
C.张英才认为余校长“是学校元老,吃的苦最多”,对于这个推荐理由,众人都没有加以反驳。
D.小说通过余校长的叙述,交代了明爱芬患病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得小说行文更具连贯性。
34.关于文本一中的各类描写手法,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万站长在操场交谈时的动作描写十分传神,如“嘴唇动也没动”,暗示了余校长的要求并不简单。
B.邓有米在最终表决时,虽然举手比孙四海还要慢,但最后“举得很高”,由此反映出其心理态度发生了转变。
C.明爱芬获知自己即将转正,不由“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这一描写虽简单,却能充分展现她的喜悦。
D.“突然间,那支笔不动了”属于细节描写,此处通过对笔的状态的描写,暗示明爱芬的心愿得到满足,已离开人世。
35.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部分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6.结合文本一主题及文本二熟人社会的特点,分析众人为什么要把唯一的公办教师的资格让给明爱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为‘衢芜君’了,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

……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薪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文本二:

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宪、茶盂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

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未及说完,贾母与众人都笑软了。贾母笑道;“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凤姐笑道:“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笑道:“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的开心,不许回家去。”王夫人笑道:“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的他这样。还这样说,他明儿越发无礼了。”贾母笑道:“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说着,一齐进入亭子,献过茶,凤姐忙着搭桌子,要杯箸。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小桌,李纨和凤姐的,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凤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一面又要水洗了手,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头次让薛姨妈。薛姨妈道:“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凤姐便奉与贾母。二次的便与宝玉,又说:“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

……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会又俯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会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饮两口酒。袭人又剥一壳肉给他吃。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鬟看见,知他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3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三十七回中,对于建立诗社,李纨反应热情,还自荐掌坛。在评诗环节,颇有见地。但在第三十八回中,李纨言语不多,只站在一旁伺候贾母。由此可见李纨表里不一,在不同场合里有不同形象。
B.大观园内是一个诗意的世界。稻香村、秋爽斋、紫菱洲、藕香榭等院落各有各的意境。第三十七回中,宝玉等人齐聚秋爽斋建诗社、起别号,以诗会友,既雅致又天真烂漫,与大观园外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C.《红楼梦》对物品的描写很细致,如“黑漆嵌蚌的对子”“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海棠冻石蕉叶杯”等,一方面说明了大观园里用物的雅致,另一方面侧面写出了贾府的奢华,为贾府走向没落埋下伏笔。
D.凤姐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句“万福万寿盛满了”讨得贾母欢心;同时她深谙人情世故,螃蟹宴上,她忙前忙后,又亲自剥蟹肉给薛姨妈、贾母、宝玉吃,可谓亲力亲为,劳心劳力。
3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春借“湘妃竹”的典故给黛玉起了别号“潇湘妃子”,大家都拍手叫妙,但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黛玉若有所思的细腻心绪。
B.曹雪芹善于借人物姓名与称号象征人物结局或表现人物性格,可谓人如其名。宝玉在诗社中有“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等别称,点明了宝玉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
C.曹雪芹善于用对话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说话时的语境,如从贾母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她对后辈的慈爱。
D.《红楼梦》以当时的白话为主体语言,又将通俗与典雅两种风格巧妙融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在语境中融入了俗语、典故、诗词,使得文章丰富多彩,摇曳生姿。
39.《红楼梦》不仅用情节来刻画人物,也借诗词来展现人物不同的性格气质。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40.《红楼梦》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场景。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选择一处场景进行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石矶

郁达夫

十月中旬的和煦的阳光,不暖不热的洒满在冷清的太平府城的街上。仲则在蓝苍的高天底下,出了龙津门,渡过姑熟溪,尽沿了细草黄沙的乡间的大道,在向着东南前进。道旁有几处小小的杂树林,也已现出了凋落的衰容,枝头未坠的病叶,都带了黄苍的浊色,尽在秋风里微颤。树梢上有几只乌鸦,好象在那里赞美天晴的样子,呀呀的叫了几声。仲则抬起头来一看,见那几只乌鸦,以树林作了中心,却在晴空里飞舞打圈,树下一块草地,颜色也有些微黄了。草地的周围,有许多纵横洁净的白田,因为稻已割尽,只留了点点的稻草根株,静静的在享受阳光。仲则向四面一看,就不知不觉的从官道上,走入了一条衰草丛生的田塍小路里去。走过了一块干净的白田,到了那树林的草地上,他就在树下坐下了。静静地听了一忽鸦噪的声音。他举头却见了前面的一带秋山,划在晴朗的天空中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立起了身,他就又回到官道上来了。走了半个钟头的样子,他过了一条小桥,在桥头树林里忽然发现了几家泥墙的矮草舍。草舍前空地上一只在太阳里躺着的白花犬,听见了仲则的脚步声,呜呜的叫了起来。半掩的一家草舍门口,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跑出来窥看他了。仲则因为将近山麓了,想问一声上谢公山是如何走法的,所以就对那跑出来的小孩问了一声。那小孩把小指头含在嘴里,好象怕羞似的一语也不答又跑了进去。白花犬因为仲则站住不走了,所以叫得更加厉害。过了一会,草舍门里又走出了一个头上包青布的老农妇来。仲则作了笑容恭恭敬敬的问她说:

“老婆婆,你可知道前面的是谢公山不是?”

老妇摇摇头说:“前面的是龙山。”

“那么谢公山在哪里呢?”

“不知道,龙山左面的是青山,还有三里多路啦。”

“是青山么?那山上有坟墓没有?”

“坟墓怎么会没有!”

“是的,我问错了,我要问的,是李太白的坟。”

“噢噢,李太白的坟么?就在青山的半脚。”

仲则听了这话,喜欢得很,便告了谢,放轻脚步,从一条狭小的歧路折向东南的谢公山去。谢公山原来就是青山,乡下老妇只晓得李太白的坟,却不晓得青山一名谢公山,仲则一想,心里觉得感激得很,恨不得想拜她一下。他的很易激动的感情,几乎又要使他下泪了。他渐渐的前进,路也渐渐窄了起来,路两旁的杂树矮林,也一处一处的多起来了。又走了半个钟头的样子,他走到青山脚下了。在细草簇生的山坡斜路上,他遇见了两个砍柴的小孩,唱着山歌,挑了两肩短小的柴担,兜头在走下山来。他立住了脚,又恭恭敬敬的问说:

“小兄弟,你们可知道李太白的坟是在哪里的?”

两小孩好象没有听见他的话,尽管在向前的冲来。仲则让在路旁,一面又放声发问了一次。他们因为尽在唱歌,没有注意到仲则;所以仲则第一次问的时候,他们简直不知道路上有一个人在和他们斗头的走来,及走到了仲则的身边,看他好象在发问的样子,他们才歇了歌唱,忽而向仲则惊视了一眼。听了仲则的问话,前面的小孩把手向仲则的背后一指,好象求同意似的,回头来向后面的小孩看着说:

“李太白?是那一个坟吧?”

后面的小孩也争着以手指点说:

“是的,是那一个有一块白石头的坟。”

仲则回转了头,向他们指着的方向一看,看见几十步路外有一堆矮林,矮林边上果然有一穴,前而一块白石的低坟躺在那里。

“啊,这就是么?”

他的这叹声里,也有惊喜的意思,也有失望的意思,可以听得出来。他走到了纹前,只看见了一个杂草生满的荒冢。并且背后的那两个小孩的歌声,也已渐渐的幽了下去,忽然听不见了,山间的沉默,马上就扩大开来,包压在他的左右上下。他为这沉默一压,看看这一堆荒冢,又想到了这荒冢底下葬着的是一个他所心爱的薄命诗人,心里的一种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来。

“啊啊,李太白,李太白!”

不知不觉的叫了一声,他的眼泪也同他的声音同时滚下来了。微风吹动了墓草,他的模糊的泪眼,好象看见李太白的坟墓在活起来的样子。

他默默的在墓前草上跪坐。看看四围的山间透明的空气,想想诗人的寂寞的生涯,又回想到自家的现在被人家虐待的境遇,眼泪只是陆陆续续的流淌下来。看看太阳已经低了下去,坟前的草影长起来了,他方把今天睡到了日中才起来,洗面之后跑出衙门,一直还没有吃过食物的事情想了起来,这时候却一忽儿的觉得饥饿起来了。

他挨了饿,慢慢的朝着了斜阳走回来的时候,短促的秋日已经变成了苍茫的白夜。他一面赏玩着日暮的秋郊野景,一面一句一句的尽在那里想诗。敲开了城门,在灯火零星的街上,走回学使衙门去的时候,他的吊李太白的诗《太白墓》也想完成了。

(有删改)

[注]采石矶为传说中李白落水处,自古成为骚人墨客借以追怀李白的题材。小说《采石矶》写于1922年,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取材于清代性格孤傲、诗学李白的诗人黄仲则。小说共七节,本文节选自第三节。

文本二:

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郁达夫那种描写自我的冲动、随时可见的浪漫的自我想象以及一个人在路上的孤寂漂泊和对生命的感性寻找,构成了他大部分创作的原动力。而这些“一个人在路上”的漂泊和浪漫的自我想象早已被主体内在化了,每每被叙述者以具有切肤之痛、令人灵魂震颤的方式加以叙述,且形成郁达夫创作的一贯主题,它透露出郁达夫对生命和艺术的探索:面对日常世界的烦闷以及社会和现实的重压,作为个体的人当下选择如何?人的合目的性的取向又应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真正的解决,以便人类把灵魂从自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一个人继续前行寻找精神之光的力量?

(摘编自聂和平《郁达夫:朝圣路上的漂泊者》)

4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仲则“不知不觉”地从官道走进了一条小路,说明他沉醉于欣赏秋郊野景达到忘我的境地。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黄仲则当时孤独寂寞之情,也勾起黄仲则拜祭李白的念头
C.小说选取高天飞鸦、白田秋山,细草簇生等平凡细小的意象,营造了清、静、闲适的独特秋味。
D.“想想诗人的寂寞的生涯”既体现李白怀才不遇的悲凉,又蕴含他不为时人所容的耿介品格。
4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借助黄仲则一系列的动作来推动景物的转换,移步换景,极大地拓展了环境空间。
B.小说从黄仲则的视角,对村妇小童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表现他们纯朴的特点。
C.作者简要讲述黄仲则的来与回,详细叙述他寻找太白墓的过程,叙述详略得当,主体突出。
D.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巧妙,半日之时、青山半脚,在有限的时空内张扬了深厚的文化韵味。
43.小说中黄仲则看到荒冢后“不知不觉的叫了一声”,这一声凝结了千思万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4.一篇写黄仲则的小说,文本一却以“采石矶”为题,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老金是个宽心人,看得广,可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比谁也愁眉不展。他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看看这些景致,能散散心。

赵老金六十几岁了,家里有个好说道好心肠的老伴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姑娘叫小菊,她有父亲一样的安静悠远,有母亲一样的热情伶俐,恰好生长在冀中的黄金时代。

“五一事件”后,赵老金的家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河两边水浅的地方,果然已经结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

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碑》中孙犁所谓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在侵华日军残暴侵略后唤起了冀中普通民众的抗战主体意识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念,普通民众自此之后焕发出更广泛、更坚决、更彻底、更顽强的革命斗志,军民鱼水情深、和谐共生的时期。孙犁作为一名以笔抗战的文艺战士,他以文艺的方式与华北民众并肩作战,所持有的是战友和百姓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立场,所采用的发现和挖掘民众参与战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的视角。《碑》中所描述的“纪念碑”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

(摘编自陈联记《论孙犁抗日小说的情感叙事》)

4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路军和工作人员常住在赵老金家,说明八路军与百姓关系融治,后文写“李连长”等战士深夜来访就顺理成章了。
B.听见李连长熟悉又亲热的声音,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女儿“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母女俩不同的动作显现出性格的不同。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战士们虽身陷困境却不慌乱。
D.赵老金每天到那两战士爬上岸的地方去撒网,一网又一网,目的是寻找、打捞或许仍然幸存的其他落水战士。
46.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相比,二者都是抗日题材,艺术风格也一致。
B.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C.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文本一是小说,注重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展;文本二是评伦,讲究论断的鲜明、用语的准确。
47.“河水”承载着故事人物的复杂情感,结合文本一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8.文本二评论《碑》中的“纪念碑”“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1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鲁迅(1881-1936)  沈从文(1902-1988)  《阿Q正传》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5-80.65记叙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9-12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3-160.65贾平凹(195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17-20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1-240.65卢梭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外国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5-280.4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29-320.4孙犁(1913-200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33-36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37-400.6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41-440.65郁达夫(1896-1945)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45-480.4孙犁(1913-200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