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测试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二模 2024-03-20 3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田野调查和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铸就了《乡土中国》这部传世之作。该书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迄今仍然被学界不断征引、诠释或拓展,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民流动性缺乏。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所谓熟悉,不仅是信息对称,而且村民共享一套礼俗。费孝通先生曾说,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熟人社会中的礼俗规则,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所谓公与私,在费孝通先生那里,是群已、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在圈子之内的人,就是自己人,之外就是外人。农民在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时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只要是自己人,一切都可以商量。如果是外人,那可能公事公办,按程序和制度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村民之间难以知根知底了,“皇权”下县了,农民开始“迎法下乡”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农村正在迈向一个“新乡土中国”。

在新世纪初,贺雪峰教授写下《新乡土中国》这一影响甚巨的作品。该书通过对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农民上访等问题的深度观察,十分详尽、鲜活地呈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该书提出的“半熟人社会”“村庄社会关联”等概念同样被学界广泛援引和讨论。

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已经发生巨变。这种巨变不仅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之变,而且体现为社会结构之变、农民价值之变。贺雪峰教授认为,农民价值之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性变化。不理解农民价值的变化,就无法理解农村巨变的实质。农民价值发生变化,意味着农民有了新的人生意义和归属。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农民的“主体性”正在丧失。农民不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庄还缺乏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

此时,村庄已经不再是农民知根知底、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而是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正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而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渗透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如果说《新乡土中国》主要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杨华的这本随笔集为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解答。

在书中,杨华讨论了纠纷调解、人情往来、村庄选举、农民自杀、婚姻爱情、农民分化等多个主题。这些议题虽然分散,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阐释当前中国农村的“去熟人社会”特征和逻辑,并以此来解释作者所观察到的各类村庄政治社会现象。

本书不仅在研究的时空上和观察的对象上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而且在提炼的学术命题上和讨论问题的视角上也与二者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作者对农民生命价值变化和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理解,都是相当独到且精辟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延续了《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一些传统议题,同时又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

(摘编自田先红《<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序言》)

材料二:

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

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

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在我们调查的许多农村地区共同体被新的规则体系逐步肢解,人们因为无须顾及“自己人”“熟人”的情面,无须在意自己、家庭在村庄中的面子和声誉,就很容易肆无忌惮地倾轧他人,占他人的便宜,对弱者进行奴役和驱使,对强者则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结成功利性关联。

从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可看出人们所受“外化”和“陌生化”的影响。村庄“接触性纠纷”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变少和空间变小而逐渐减少,日常性的“口角”“骂街”“埋怨”“数落”“指摘”等需要密切交往接触才能发生的争执在村庄中日趋衰微,村庄中已经很少再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接触性纠纷的减少是人们“外化”“陌生化”的直接、表面的结果,隐藏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是村庄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而这一更迭直接导致了村民的人身、名誉、财产等“侵害性纠纷”的增加。

(摘编自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民之间不是信息对称,而是共享一套礼俗,礼俗规则规范着村民的行为,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
B.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社会结构、农民价值之变等,已与传统农村不同。
C.杨华笔下的21世纪中国农村,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自己人不断“外化”和熟人社会“陌生化”两种现象相伴而生。
D.“外化”“陌生化”的社会变迁直接导致了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接触性纠纷”逐渐减少,“侵害性纠纷”日益增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以田野调查和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著作,其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对学界影响很大。
B.贺雪峰教授的《新乡土中国》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涉及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等问题。
C.杨华的《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探讨了诸多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议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D.费孝通、贺雪峰、杨华关于乡土中国的三部著作,展现了中国农村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和进步。
3.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一中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令则行,禁则止。”D.“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表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作者书名研究对象社会结构特征
费孝通《乡土中国》_________熟人社会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当代农村_________
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脑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猪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戚。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正是黄昏,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锨锄头碰击的声……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节选自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韵”附着了浓浓的主观意识,是历史的遗迹、现实的草木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境。
B.甲文作者认为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独属于自然的。
C.乙文中,当“我”站在黄沙梁附近,吹着来自荒原的风时,对乡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长的乡村变得荒凉而陌生。
D.乙文作者虽然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打拼,但故乡依旧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园,不能轻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说“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湿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甲文赋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态和情感;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
B.甲文运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纽带,它滋养生命,并使不同的生命个体建立起联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
C.乙文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手法,为下文张本,写出作者不想回到故乡,害怕回乡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虚无的心情。
D.两篇选文都采用片段连缀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画面结构而成,乙文回忆了两次靠近故乡的经历,两文都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表达作者独有的感悟。
8.“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一“逝”一“留”,“村”都是关键词,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选文中“村庄”的不同意蕴。
9.两篇选文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

“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节选自《荀子·大略》)

材料二: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者A匹夫B五十C而士D天子E诸侯F子G十九H而冠I冠而J听治K其教至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翻译为娶妻生子,与《师说》“群聚而笑之”中“群”的用法不同。
B.如,指“……的样子”,与《短歌行》“譬如朝露”中的“如”意思不同。
C.何以,为什么,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中“何为”的意思相同。
D.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与“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结构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奉君主不容易,态度要温和又恭敬,做事要认真又谨慎;侍奉父母不容易,子孙后代不贫穷,上天才会赐福于你。
B.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所以种田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可以停止。
C.国家要兴盛,一定会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破坏法度。
D.唐太宗表示,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批评了先前呈上的待批诏令没有设置三师之位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2)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
1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诗经》中的话,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指出弟侄虽身处世道纷乱之时,却仍能静守其心,谨守礼道。
B.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既点明家乡饱经战乱,又突出弟侄的高洁品格。
C.尾联含蓄劝勉弟侄要珍惜光阴,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颇有现实主义特色,寄意深远,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语言力求平淡,质朴无华。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