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中 2023-12-03 1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并不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更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A.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4.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
2023-12-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仅仅回溯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域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人可能早就习焉不察。但对于热爱运河的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来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崭新”的河流,他们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域外视角也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说写道:“他是融会贯通的天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借助莱恩医生之口,表达了对中医文化的赞誉。小说还以喜爱中国文化的两位意大利人的视角,写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气派有范儿的毛笔字、风姿神韵的杨柳青年画等,这有助于唤醒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大运河是前现代中国的代表物,在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大运河与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速度是相当慢的。而徐则臣在《北上》中试图更新人们的观念。“快怎么就能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指标了呢?”“慢,也可能成为快。”他认为“一个东西有局限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优势,要在正视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扬和扩展它的优势。”其实,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人物周海阔因为对大运河的喜爱,收集运河的历史遗迹,在远河边开了一家还锁民俗客栈,让人们能放慢生活节奏,从各种古老的物件中,窥见大运河的人文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北上》唤醒了一种观念: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苗家乐、黄德志《审视、反思与唤醒——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了文化审视与反思。
C.当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抛弃了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运河的文化属性消失殆尽。
D.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相关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有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
B.通过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再多的相关资料,也不能替代虚构在小说创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C.在现代社会,大运河在速度方面处于劣势,但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构建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仍然十分重要。
D.“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想象的共同体。
B.巴鲁克·斯宾诺莎说:“如果你想让现在与过去不同,那就研究过去。”
C.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9.关于《北上》,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0.正如运河是徐则臣创作灵感的源泉,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2023-12-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每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空格上。
所A不B朽C者D垂E万F世G名H孰I谓J公K死L凛M凛N犹O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诗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D.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文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5.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正被朝廷宣布为“伪学”,门生故旧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弃疾却前往哭祭,对此你怎么看?
2023-12-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