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二 期中 2023-12-03 1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几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可见《乐记》所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紧相联系,认为“乐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礼料异”,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知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

(《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节选)

材料二:

儒学的“返本开新”,首要问题是保住“本”即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儒学,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求诸已而后求诸人”,倡导一种自主自强之德、返本之德、创化之德、求同存异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践仁道、寻求义道,建立礼制亦即行为规范。儒学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注重发挥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儒学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即圣人之道人人都当行也可行,行不行则在乎个人自觉与否。儒学先不问效果,强调自强而后助人、自强而后立人、自强而后达人,强调“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由此可见,儒学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不同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也不同于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伦理学,更不可成为时下相对主义者提出的所谓角色伦理。有西方当代学者看到中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甚至存在庸俗的拉关系现象,就断言儒家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把角色看成人存在的最高或最基本的形态,这是一种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

其实,儒学并不只强调人在组织里扮演一个角色,更注重的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重视对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真实表达,尤其重视辨清是非善恶、把握取舍去留。儒学强调,为人的目标不只是扮演角色,同时要真诚地面对社会关系。角色伦理注重人们扮演社会角色的形式与技术,孔子说的“乡愿”就是一种成功的角色扮演,孔子称之为“德之贼”角色最多是一种外在规范在组织中的体现,这是角色伦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但儒学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儒学的真诚性与德性,将儒学看作真诚伦理和德性伦理,而不是肤浅地将其看作角色伦理和关系伦理。

《人民日报·当代儒学思潮概况》节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先秦思想史中,理性主义思潮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种种观念,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并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立补充。
B.孔子的学说强调“实践理性”并没有将伦常情感以及政治观念抽象化,孟子、荀子之后的儒学延续着孔子开创的这条理论路线。
C.儒学传统思想将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荀子的《乐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中西差异的来源。
D.作者同意郭沫若关于中国旧时对于“乐”的定义,认为“乐”不仅包含音乐以及音乐理论,还应包括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通过中西方概念的对比来阐述儒家学说,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当代儒学的发展要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C.儒学强调先己后人,不同于西方看重人际关系,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
D.与西方某些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论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儒学的特征。
5.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请结合你学过的儒家经典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桐树,绿色的长椅。风和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铸成,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桐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朝着空阔的广场望去。

那美国太太站在窗前眺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

“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

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老板的办公桌就在前台的那一头。他是个老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啊,太太,天气可真不怎么样。”

他立在幽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办公桌后头。

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她喜欢他那作为旅馆老板的自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饱经摧折的脸与那双大手。

她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很大,有个披着橡胶雨衣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右边附近,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过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有张伞从背后撑开了,原来是那个收拾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

侍女为她撑着伞,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下、桌子就在那里,被雨水洗刷得很干净,但那只猫却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十分失望,那个侍女抬眼望她。

“您丢了什么吗,太太?”

“刚刚这里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啊,一只猫。”

“一只猫?”侍女笑着说,“在雨里有猫?”

“是呀,”她说,“就在这张桌子下头,”接着她又说,“啊,我好想要它,我想要有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绷紧起来。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进去吧,您该淋湿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回去,进了旅馆内,侍女在外面收了伞,美国太太经过前台时,老板在桌后向她欠身。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带来啦?”他放下书本问。

“找不到了。”

“那它会跑到哪里去呢?”他说,暂且不看书,歇歇眼睛。

她在床边坐下。

“我好想要那只猫啊,”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可怜的小家伙在雨里可不大好。”

乔治继续看书。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持镜子照了照自己、她端详着自己的侧脸,看完一侧,又看另一侧。接着,她又端详后脑勺和脖颈。

“我要是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她问,又照了照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这样。”

“可我已经腻了,”她说,“我讨厌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她开始讲话,他的目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下来了。

“我要把头发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脑后挽个大结,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想要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只要抚摸它,它就咕噜咕噜叫起来。”

“哦?”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银器饮食,我要点上烛火。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裳。”

“啊,别说了,找点什么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继续看书了。

他妻子向窗外望去。此刻,天已很黑了,雨水仍旧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听她说话了,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灯火已经亮起。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

那侍女站在门口,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放到地上。

“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借助花园、大海、广场,房间、楼梯、门和窗等空间场景来建构小说情节的框架。
B.同女主人公的丈夫截然相反,小说中旅店老板的细腻优雅、善解人意,因此女主人公开始移情别恋。
C.小说中屋外的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这些环境描写衬托了女主人公烦闷不安的内心。
D.该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练、睿达,它体现了海明威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含蓄的文体特征。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侧面表现了他自私和对妻子冷漠的人物形象。
B.小说中并没有提及雨中的猫的颜色,而小说结尾侍女却送来了玳瑁色的猫,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诉求并未得到满足。
C.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美国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没有找到雨中的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
D.小说借助简单的情节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女之间力量悬殊的对抗展示得一览无遗,暗示了故事不幸的结局。
8.旅店老板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和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9.小说以“雨中的猫”作为标题有何深意,请简要回答。
2023-12-0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不然A臣闻之B圣人不易C民而教D知者不变E法F而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独知之虑者”的“知”与《论语》中“知之为知之”的“知”意思不一样。
B.文中“今吾欲变法以治”的“治”字与《墨子·兼爱》中的“若此则天下治”的“治”意思一样。
C.文中“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中的“然”与《孟子》“若火之始然”中的“然”意思不一样。
D.文中“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的“是”与《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中的“是”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变法,秦孝公态度犹豫,商鞅劝说他做事不果断是不会成功的,愚昧的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变法不必在乎百姓的疾苦。
B.商鞅认为法的根本是爱护百姓,礼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只要能富民强国不必拘泥于古代的礼乐制度。
C.面对甘龙和杜挚这样守旧派,商鞅认为古代君王以及近代五霸的法令也不尽相同,法古无以适从,不如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制定法令。
D.秦穆公最终被商鞅说服认可了变法,认为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情正是聪明人感到悲哀的,并颁布了开垦草地的命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14.请根据材料说说文中秦孝公对于变法的疑虑是什么?甘龙和杜挚分别因为什么不同意变法?
2023-12-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至德年间,处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流徙不定,南行军中,次于鄂州,写下了这首诗。②估客:商人。③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④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浓云散开,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然而船行尚须一天,情感上由喜入悲,跌宕有致。
B.颔联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昼眠”与“夜语”相对,暗示了因愁绪而昼夜不眠,思绪纷乱。
C.第八句写在鄂州晚次的途中听到鼙鼓之声,“鼙鼓声”三个字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用鼓颦声借指出战争。
D.在语言上,本诗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16.《唐诗成法》屈复云:“衰鬓”、“归心”、人眼中耳中无限悲凉,故客眠人语,秋色月明,种种堪愁。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复杂悲凉的愁绪。
2023-12-0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