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2096720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不然A臣闻之B圣人不易C民而教D知者不变E法F而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独知之虑者”的“知”与《论语》中“知之为知之”的“知”意思不一样。
B.文中“今吾欲变法以治”的“治”字与《墨子·兼爱》中的“若此则天下治”的“治”意思一样。
C.文中“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中的“然”与《孟子》“若火之始然”中的“然”意思不一样。
D.文中“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的“是”与《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中的“是”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变法,秦孝公态度犹豫,商鞅劝说他做事不果断是不会成功的,愚昧的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变法不必在乎百姓的疾苦。
B.商鞅认为法的根本是爱护百姓,礼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只要能富民强国不必拘泥于古代的礼乐制度。
C.面对甘龙和杜挚这样守旧派,商鞅认为古代君王以及近代五霸的法令也不尽相同,法古无以适从,不如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制定法令。
D.秦穆公最终被商鞅说服认可了变法,认为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情正是聪明人感到悲哀的,并颁布了开垦草地的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5.请根据材料说说文中秦孝公对于变法的疑虑是什么?甘龙和杜挚分别因为什么不同意变法?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3.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5.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2023-11-23更新 | 1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汉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起,武帝夺之而六宇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管、蔡之亲不相保,而况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已乃为天子,君臣相贸,而期报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

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而有余怨。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刀械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时语。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怀惹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斯A言也B信之C所以徒任D为将而不与E闻天下之略F且以不保G其终者H胥在是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意为“屡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B.“雠”意为“仇敌”,与《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
C.“爽”意为“差错”,与《屈原列传》中“又爽然自失”的“爽”意思不同。
D.“度”意为“忖度”,与《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的“度”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之言,意在要挟刘邦以求取更大的利益,故齐地未定他就请封齐王。
B.君王可有以爵位收买人心的想法,但臣下不能有以功劳求取爵位的说法。
C.项羽以欺诈起家,他弑怀王,戕宋义,抑汉高,斩掠田荣之众就是明证。
D.项羽生性多疑,整日惴惴不安,甚至在梦中也见到兵戈相交的战斗情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
(2)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
5.同是论“项羽之失”,韩信和陈平的观点有何不同?作者王夫之对二人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2024-04-05更新 | 4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也。

武王问太公望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望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贤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望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以非忠为忠,以非信为信。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无功:其国见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唯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节选自《贞观政要·杜谗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进A以显荣B罢者C退而劳D力E是以F主无遗G忧H下无邪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效,文中指功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
B.少,文中指轻视,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意思不同。
C.旋,文中指回转,与蒲松龄《促织》中“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意思相同。
D.中人,文中指平常的人,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否则即使像尧、舜那样圣明,他的恩德也不能传布,教化也不能施行,所以圣明的君王必须重用贤才。
B.面对周武王的问题,太公望在回答中指出,举荐贤能但国家仍然陷入危亡,其原因是举荐了贤能君主却不能任用,只有举荐贤能的空名,而没有获得任用贤能的实效。
C.周成王年幼时以贤明的周公、召公为师,最终成为圣明的君主;而秦朝的胡亥以赵高为师,篡位后极为残暴。从二者的对比中,可见太子择师的重要性。
D.魏征认为,人在智慧上有差别,这使得外界环境对他们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唐太宗是具有上等智慧之人,所以不用担心近臣对他产生不良影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
(2)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
5.两则材料共同的说理特点、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