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期中 2023-12-04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②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③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④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⑤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赫。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随着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尤其是战国时期,文武分离,武士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成为游侠。他们与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的儒家不同,更多出身于下层阶级。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约生活于春秋之末、战国之初的墨子及其门徒就是这样的“侠”。《淮南子·泰族训》有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以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墨子抨击不义攻伐,但对于讨灭暴虐害民的君主,使社会得以安定的“诛”甚为支持,他在《非攻下》一文中把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都称为“诛”,归于有义的圣王之诛暴行为。正是在“非攻是诛”这种主张的基础上,他赞成“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墨子·非攻中》)的复仇战争。推崇强力,非攻,诛暴,非命,墨子的这些品质都与侠有关。而且,出身于侠,墨子并不以勇力骄人欺人,墨子虽然“好勇”,但反对他的弟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的“恶勇”(《墨子·耕柱》),他心目中的真勇是“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的舍生取义。

(黎保荣《论先秦诸子的“尚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是为了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B.墨子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是“背周道而用夏政”的人,他主张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C.目睹并亲身感受了战争动乱的墨子认为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只要兼爱就能杜绝一切的“祸篡怨恨”。
D.失去爵位的武士,流散各地,成为游侠。与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的儒家不同,他们都出身于下层阶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墨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它沁润着平等意识,这也是墨子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分。
B.墨子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是“兼以易别”。
C.儒家的“爱”,“轻重厚薄”有别,墨子的“爱”,亲疏厚薄不分,故后者的爱更有意义。
D.墨子抨击不义攻伐,但他赞同一句话争斗甚至互相残杀,在他心目中,义比身体更重要。
3.结合材料一、二,下列能证明墨子主张的是(       
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4段的论证特色。
5.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有何异同?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3-12-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安发现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自己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的,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

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注释:

①人猿泰山:西方的一部流行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类小孩被猩猩养大的故事,小孩因为是白种人,养他的猩猩给他取名为泰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胡安在乡下奶奶家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绳索的故事,暗示童年的奇遇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B.小说将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得真实细致,模糊了魔幻与现实的边界,淡化了小说的魔幻色彩。
C.胡安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欲探寻究竟,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展现出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D.胡安“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暗指胡安的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上垂下来的绳索”为线索,串联全文,使小说情节集中,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B.小说在塑造胡安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胡安向上攀登时动作之敏捷。
D.在小说的结尾,胡安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既加大了小说的时空跨度,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8.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魔幻现实主义是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手法。本文与《百年孤独》同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分别体现在哪里。
2023-12-0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为鲁司寇,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也。”

——《孔子家语·始诛》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
B.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
C.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
D.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官职,中国古代官职任用类别之一,表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迁、署、权等。
B.“此乃人之奸雄者也”,判断句,以“乃”为标志,类似的词语还有“则”“即”等。
C.“劝”,鼓励,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意义相同。
D.“胜”,尽、完,与《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中“胜”,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后,仅七天就在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下诛杀了奸恶之人少正卯,并在朝廷暴尸三日。
B.孔子认为少正卯集天下之五大恶于一身,他可以结党营私,迷惑众人,恃强而反,是人之奸雄,不可不除。
C.面对季孙氏的质疑,孔子认为百姓有过失,是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作用,罪责不在百姓,故赦免了父子。
D.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刑罚繁重,盗贼频起是因为君王的威严不够,在施行刑罚的过程中用刑不当造成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
14.孔子“仁”的思想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3-1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墓作

蒲松龄

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

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垅见殡宫,丛柏翳新阡。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

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亡逝已久,诗人到其墓前祭奠,创作本诗。诗歌因情感人,以真动人,令人叹惋。
B.诗歌开头部分借昔日平常之景触发诗人此时的情思,为全诗奠定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C.第六句“桃杏忽已残”一语双关,既指桃花杏花的凋零残败,也指妻子的亡逝。
D.七八两句承上启下,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诗人对妻子的悼念。
16.有人评价本诗“字字是泪,句句含情”,请结合后八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感人肺腑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