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高二 期中 2023-12-05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          敏捷B.天下仁焉          称赞、称许
C.恶得不禁恶而     鼓励D.常于成而败之   接近
2023-12-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若火之始然D.致知在格物
2023-12-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A.任重道远
B.人不仁
C.死不亡者寿
D.聚族谋之
2023-12-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
A.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
B.故攻异国利其国
C.是圣人无为,故无败
D.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2023-12-05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B.孟子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C.老子名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D.墨子名翟,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道家并称“显学”。
2023-12-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是由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作。它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反映了官场、监狱、法庭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B.《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名作,他特别注意描写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全书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D.《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在虚构城镇“马孔多”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2023-12-05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①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②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③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④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⑤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7.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利用上讲究文法是为了减少文字的“走样”。
B.说话时的辅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补充文法的作用。
C.为避免误会,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完整句子。
D.学外国语的会因书本上和说话时文法不同而痛苦。
8.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出现“文字”,是因为人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B.文字所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C.完整的句子在说话时显得迂阔可笑,所以当面说话绝不能用完整的句子。
D.当有了电话、广播、传真的时候,书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
材料二:

①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②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③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④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⑤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⑥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9.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句子,是为了强调“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B.乡土社会经验的获得就像“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
C.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生活,只有当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D.在乡土社会里,因为一天到晚接触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所以用不着准备姓名录、通信簿。
10.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需要?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騟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成徇地至花靥,见病瑜焉,疥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完,毛耏复生。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乃以归之成,成曰:“安有是!”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崎岖山泽,夷若方轨。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贼将顾曰:“良马也。”取之。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我欲之。”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铠,群渠皆酾酒来贺。卒有为贼掠取者,知之,曰:“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而亦畏贼耶!”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实,则缚以于军,曰:“得元砺之弟矣。”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视騟之事,信然!夫不苟受以正,报施以为仁,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孰能称之也。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何足算乎!

(取材于《桯史》)


注释:①騟(yú):紫色马。②耏(ér):动物体毛。③骀(tái):劣马。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肤革            仅:将近。
B.顾嘶鸣            景:景色。
C.则缚以于军     徇:巡行示众。
D.以用其权        巽:同“逊”,卑顺。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     彼畜而亦畏贼耶
B.疥                            历跨下不知耻
C.用金玉                      夫不苟受以
D.讯而得                      非德孰能称之也
1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骋控缓亟无少忤者——(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夷若方轨——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卒有为贼掠取者——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朝廷方患其跳梁——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14.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
2023-12-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