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2-13 1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它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绝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它建作一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怯懦、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加以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但理性知识仍对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C.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A.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
5.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2023-12-1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先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粱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名声大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阉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不知道该去哪里苦度残年。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分别写着福、寿、安、康四字。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哎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苏先生看到,严奉衍从躺椅上坐起来认真倾听。

苏先生接着说:“有趣的是,光复后,您一家倒霉了,可是我的这个村侄却飞黄腾达,到政府军这边就升任了营长。是他把我接过来住到这个小城里的。前不久这个侄子升任团长,就买下这座宅院,作为我七十大寿的礼物赠送。你我真是有缘分啊,那天我做寿,正好被您赶上,这是我的荣幸啊!”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苏先生在回答严奉衍的问话时,能具体说出自己在商号供职的时间。
B.小说叙写严奉衍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
C.小说并未过多介绍苏先生过去在宫中的经历,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提及其过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
D.小说在行文中设置悬念,如在与严奉衍再次相遇时,苏先生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

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则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已分矣。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先生尝一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

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已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

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先生卒于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遗书二十余种,缮写成帙,藏于其家。

(节选自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B.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C.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D.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是对书籍正文进行解释,而疏是对注的解释。
B.三礼,是《仪礼》《周礼》和《礼记》的合称,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周礼》为西周周公旦所著。
C.“游京师”中的“游”指“游历”,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意思相同。
D.编修,官名,始置于宋,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明清时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慎修勤奋好学。他看到《大学衍义补》一书,感到好奇,就向藏书之家求得这本书,早晚诵读。
B.江慎修学识渊博。他对多门学问有研究,对前人的一些学术观点大胆质疑,加以考证,深入思考。
C.江慎修受人敬重。即使一向自负的桐城派代表方苞也向他询问疑难问题,被他的回答折服。
D.江慎修很有远见。他让乡人在丰年时集中粮食设立义仓,全乡百姓近三十年都没因灾荒受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2)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14.江慎修不愿被举荐为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2-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B.颔联用夸张、暗喻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
C.“胸次全无一点尘”的意思是诗人内心干净,该句写出了诗人读书时内心的感受。
D.本诗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抒发诗人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
16.请简要赏析颈联。
2023-12-1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