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5-2016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河北 高一 期末 2017-07-19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2.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这应该是“里”改称“坊”的一个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难度更大。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车驾南伐,肇表谏,不纳。寻迁太子中庶子。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孝文欲令禄养,出为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王薨,复为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二王,甚有声绩。以父忧解任。复授黄门侍郎,兼侍中,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
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持法仁平,断狱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宣武之舅,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迁侍中。梁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以为不宜劳师争海岛之地,帝不纳。及大将军高肇伐蜀,肇又陈愿俟后图,又不纳。
明帝即位,迁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谘呈反覆,至于再三,必穷其理,然后下笔。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卒,谥文贞公。
肇外宽柔,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善《周易》《毛诗》,尤精《三礼》。为《易集解》,撰《冠婚仪》《白硅论》,诗赋表启凡七十五篇。谦廉不竞,曾撰《儒磬》,以表其志。清贫寡欲,资仰俸禄而已。为廷尉时,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固辞不应。论者高之。
(选自《北史·游肇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B.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C.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D.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7.7.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就是“死”的意思,在古代,一般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畿内,在古代是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
C.经,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文中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包括实物和钱币等。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肇颇有政绩,处理政事稳妥。他辅佐南安王、高阳王及担任相州刺史时,政绩突出;他处理政事不求速决,反复斟酌之后才决断。
B.游肇上疏皇上,请求谨慎用兵。他担任侍中时,上疏反对派兵支援梁军主将徐玄明,后来又请求暂缓征讨蜀地,但建议都未被采纳。
C.游肇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于权贵的请托一律回绝;元叉准备加害元怿,游肇召集公卿聚会,在众人沉默时,他一人高声发言反对元叉。
D.游肇喜欢读书,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周易》《毛诗》《三礼》,手不释卷;撰写《易集解》《冠婚仪》《白哇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
9.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
(2)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3.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14.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2016-07-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5.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孤舟一系故园心。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_____________________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17.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8.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19.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6-11-18更新 | 16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卷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0.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叠𪩘(yàn)舞(xiè)当(lú)咄逼人(duō)
B.生(dàn)那(shà)堪(kuài)英雄泪(wèn)
C.负(gū)半(shǎng)鞭(qiào)燕侣莺(chóu)
D.巾(guān)度(cǔn)罪(qiān)封狼居(xū)
2016-11-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安理会正在表决第二套关于制裁伊朗的法案,伊朗对第一套法案________,而继续它的铀浓缩计划。
②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或是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________,或是缺乏迈开步子的勇气,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
③近日,嘉定高速大队民警在巡逻过程中,查获一起严重违法行为。高速匝道倒车,险象环生,交警鸣笛示警,司机却仍________。
A.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
B.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C.置之不理        束之高阁        置若罔闻
D.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