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1543234
阅读下面的文字。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1·河南·一模 查看更多[17]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便当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个被唤做便当的容器的乐趣在于它是可以打开的。光是打开便当盖那个动作就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尤其如果还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因为是他太太每天早上准备的便当。

小工马可瓦多,打开便当后赶快吸了一口饭香,握起刀叉。第一叉可以唤醒已经麻木的菜肴,让蜷缩在那里几个小时的食物像刚端上桌那样的立体及有吸引力。认清了菜并不多,他想:最好是慢慢吃,其实他早已急忙而贪婪地往嘴里送进前几叉了。

刚吃完第一口,马可瓦多感到冷菜的凄凉,但是马上便重拾那股欢愉,因为在其中他找到了罕有的亲密饭桌的滋味。马可瓦多现在开始细嚼慢咽了;坐在公司附近一条林荫大道的长凳上;如果是晴朗的秋天,他就会选那些阳光照得到的位置;树梢落下的油亮红叶是他的餐巾;喂香肠皮给那些很快成为朋友的野狗;面包屑则招来麻雀,当没有任何人经过林荫大道的时候。

马可瓦多一面吃一面想:为什么我太太煮的菜,我在这里吃得津津有味,然而在家里,伴着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吵架、哭泣、债务,我却无法喜欢那菜?又想:现在我记起来了,这是昨天晚上的剩饭。再一次心里感到不痛快,或许因为他吃的是冰冷有点变味的剩饭,或许因为铝制的便当盒让食物有一股金属味。

想着想着,察觉到便当已经快吃完了,重新觉得这一餐十分稀有而美味,热情并虔诚地把便当底最后剩下的吃完,那些最有金属味的。然后注视着空旷而油污的便当盒,沮丧再一次涌上心头。

马可瓦多的太太为了某种原因,买进大批的香肠。连续三天晚上马可瓦多吃到香肠炖萝卜,现在,那些大概是狗肉做的香肠,让他光闻味道就把食欲吓跑了。至于那些苍白而削瘦的萝卜,是马可瓦多唯一始终不能忍受的蔬菜。

中午又重演一次:便当里冰冷油腻的香肠炖萝卜。一贯地健忘,他总是充满好奇、渴望地打开便当,记不起昨天晚餐吃的是什么,然后每天都同样扫兴。第四天,当他一叉下去,察觉又是不变的菜肴时,从长凳上站起来,一手拿着打开的便当,心不在焉的沿着林荫大道走去。行人看着这个家伙一手叉子,一手香肠便当,似乎无法决定要不要吃第一口。

一个男孩从窗口叫道:喂,先生!

马可瓦多抬眼,看到在一座豪华别墅的夹楼有一名男孩肘顶着窗台,面前放了一个盘子。

你吃什么?

香肠炖萝卜。

你真有福!男孩说。

唉……马可瓦多含糊地说。

你看我得吃油炸鹅肝……

马可瓦多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盘子,盛着柔软鹤肝。鼻子耸动起来。

怎么,你不喜欢鹅肝?他问男孩。

不,他们把我关在这里受罚,就是因为我不要吃它。我要把它从窗户丢出去。

香肠你喜欢吗?

喔,当然,在我们家从来没吃过……

那你把你的盘子给我,我把我的给你。

万岁!男孩高兴极了,把雕花的陶盘和精致的银叉递给男人,而男人把自己的便当和锡叉交给他。

两个人都埋头吃了起来:男孩在窗台上,马可瓦多则坐在对面的长凳上,两个人一面舔着嘴唇一面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食物。

突然,男孩肩后出现了一位女管家,双手架在髋部。

少爷!我的天啊!您在吃什么?

香肠!男孩说。

谁给您的?

那边那位先生。他指了指马可瓦多,马可瓦多停下了对那一口鹅肝缓慢而勤奋的咀嚼。

丢掉!闻这什么味道!丢掉!

可是很好吃……

您的盘子呢?还有叉子?

在那位先生那儿……他又指指马可瓦多,马可瓦多正把叉子举在空中,叉子上刺着一块被咬过的鹅肝。

那女人就叫了起来:抓贼啊!抓贼啊!那餐具!

马可瓦多站了起来,又看了一眼那半块油炸食物,走近窗户,把盘子、叉子放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然后转身后退。听到便当在人行道上滚动,男孩的哭声,窗户被不客气关上的响声。他弯下身去捡便当盒和盖子,有点碰坏了;盖子关不太紧。马可瓦多把东西扔进口袋里,回去上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当”作为小说标题,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又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虽然便当大多寒酸,但马可瓦多面对新的便当总是能燃起食欲,并“吃得津津有味”,是因为他一贯健忘,对便当“充满好奇”。
C.交换食物这一情节意味深长:生活条件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未尝过的食物面前,超越阶层,达成平等,但这平等却是极其短暂的。
D.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极富表现力,女管家把马可瓦多喊作贼、把便当盒丢在人行道上,这一系列言行表现出她对马可瓦多的鄙视与冷漠。
2.《便当》是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第一卷《艰难的田园诗》中的一篇,请简析本文主人公的“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3.卡尔维诺主张“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则百般重复”,本篇小说亦重复描写马可瓦多的就餐过程,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1-01-30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侯发山

那天中午,丽娟正在办公室享用着午餐,父亲突然来了。父亲推开门那一刻,丽娟又急又窘,还带着气。父亲一头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像多天没洗过,胡子也没刮,穿得虽然比平时下地时齐整一点,但还是皱巴巴的,裤脚高挽着,布鞋上还撒着泥星……若是办公室就丽娟一个人倒还罢了,偏偏那天她的几个姐妹都在。她们大眼瞪小眼,好像父亲是个外星人。

父亲也真是的,来就来吧,好好把自己收拾一番啊。没等丽娟开口,父亲讪笑了一下,磕磕绊绊地说:“这不端午节吗,你娘起五更包的粽子……我、我就搭车来了。”说着话,父亲解开了背着的挎包。

丽娟的闺蜜红红缓过神来,轻轻推了丽娟一下,熟稔地说:“叔叔,要不是您提醒,我们几个今天真还就错过端午节了。”

父亲把粽子一拿出来,屋子里一下子升腾起粽子的香味,是丽娟熟悉的那种久违的香味。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旋风似的围了过去,有的给父亲让座,有的给父亲倒水,有喊伯的,有叫叔的,亲热得不得了,倒是半点没有嘲笑父亲的样子。

看到姐妹们的表现,丽娟心里的火气慢慢消了,这才感觉自己对父亲有点苛刻了,再怎么说,也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待父亲发话,丽娟就拿起粽子让起来。红红急忙接一个,使劲闻着,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夸张地叫着:“香,真香。”丽娟和其他几个姐妹们都笑了起来。父亲也附和着嘿嘿呵呵地笑了。

丽娟这才问道:“爹,您吃饭了吗?您没吃我带您去外边吃去。”

父亲忙说:“吃了,吃了,我在外边吃的烩面。”看着桌子上的泡面,他心疼地说:“光吃这个会中?没钱了给家里说。”

红红抢先说道:“叔叔,我们偶尔吃一次。”

丽娟掏出500块钱,对父亲说:“街对面有家洗浴中心,您去洗洗澡,理理发……然后我去给您买一身衣服。”

推让了半天,父亲才接下。

等了两个多小时,父亲转了回来,还是来时的形象。丽娟瞪着父亲说:“爹,您没去?”

父亲支吾着,说不出个囫囵话。

丽娟说:“爹,别心疼钱……给您了,就是让您花的。”

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

红红过意不去,走过去劝丽娟:“在乡下理个发洗个澡,十块八块的就能解决,叔叔肯定是俭省惯了,舍不得……你别埋怨叔叔,老人家都这样。”

父亲的手还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

丽娟说:“爹,您别掏了,留着花吧。”

天将黑的时候,父亲坐末班车回乡下了。

当天晚上,丽娟看当地电视新闻的时候,忽然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画面上一位老人倒在地上,旁边围观了不少人,指指戳戳的,却没有一个人把老人扶起来。正在过马路的父亲看到后,赶过去,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老人扶了起来。忽然,老人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老哥,谢谢你!”随后从口袋掏出一沓钱,又说:“老哥,这是1000块钱,别嫌少。”父亲给搞糊涂了,周围的人也糊涂了。老人咧开嘴笑了:“我是故意跌倒的,若是谁把我扶起来,就奖励谁1000块钱。”这时,一个背摄像机的记者过来了,问父亲:“大爷,您当时是怎么想的?”父亲的脸红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我也没想啥,若是见了老人有困难,都不伸手,轮到自己老了咋办?”记者又问:“您就没想到会被讹诈吗?现在电视上这类新闻不少,您也可能看过……”父亲挠了挠头,说:“哪会呢,那种人还是少数,世上还是好人多。”……

丽娟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拿出纸巾,怎么擦,也擦不干。此时,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的电话一个接个打过来,都说看到刚才播放的新闻了,都说丽娟的父亲很伟大。

丽娟自己平静下来后,打电话给父亲:“爹,我明天回家……我、我也几个月没回去了。”

“这闺女,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今天不是刚见了面?”

“爹,人家不是奖励您1000块吗,我想让您请客。”

“闺女,你都知道了……我、我看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跪在地上要钱,本来想把那1000块钱给他,没想到连带着把那500块也一起掏给他了,想再要回来又张不开口。……闺女,你怎么哭了,是不是爹今天给你丢脸了?”

“爹,没有,没有,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

“胡说,爹一个农民会给你长脸?”

“……”

丽娟忍不住啜泣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写丽娟对父亲的不满,但通过父亲的“讪笑”和说话时的“磕磕绊绊”可以看出,父亲可能也感受到了她的不满。
B.办公室姐妹们对父亲的热情招待,让丽娟不再生父亲的气了,同时也让丽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改变了对父亲邋遢形象的不满。
C.小说中插入父亲扶摔倒老人的情节,影射了当今时代“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小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特点。
D.结尾部分写丽娟的哭,既有愧疚又有感动:愧疚自己对父亲不够关心,感动在这个人心淡漠的时代,父亲仍善良、纯真、朴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对父亲出场时的细致的外貌描写,既交代了父亲的身份,突出父亲的形象,又为下文故事的开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丽娟对父亲的不满与父亲对丽娟的爱形成对比,丽娟对父亲前后的态度也形成对比。
C.“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父亲的手还插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这些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将钱捐出后的不安和后悔。
D.小说中丽娟的几个姐妹,虽非主角,但不是可有可无的,她们既打破了丽娟与父亲之间的尴尬,又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伟大。
3.作者为什么不安排父亲一次性直接说出扶老人和捐钱给学生的事情,而是要在后文中分两次交代?
4.请分析小说以“形象”为标题的意蕴。
2020-12-31更新 | 1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⑥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⑦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⑧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⑨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的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⑩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关于题目“锄”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锄是一种农具,刘安爷用它锄地翻土,饱含着六安爷对庄稼和土地的热爱。
B.锄是一种劳作行为,文中六安爷最后一次给百亩园锄地,锄喻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C.西湾村的人用锄头在百亩园这片地上耕种了千百年,锄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D.因为百亩园将变成焦炭厂,锄在文中是一个将不再频繁使用的农具,其中凝聚着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2.文章开头写村里人对于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不理解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第9段和14段都描写了禾苗生长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4.结合文中相关情节,概括分析六安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0-07-16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