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 统编版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3-12-24 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马克思为推翻旧世界,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______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______,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
B.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
C.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D.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也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4. 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事实论证,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习作《保持你的本真》的节选部分(注意:题目即论点),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使文段更加完整。每段话不少于100字。

保持你的本真

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也永远成不了百鸟之王;鸭子学百灵的嗓音,也永远成不了歌王……忸怩作态,魅力尽失;装模作样,丑态毕现,究其一点,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纵然世界如此灿烂,我只守候一方土地。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做到?有些人做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30多年。这份维护祖国海防事业的赤子本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诚然,美酒胜过瓶子,真情优于谎言,真实强过面具,灵魂重于皮囊。保持你的本真,此乃第一要务。

(本段用事例论证保持自我、维持本真才能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

比赛的输赢,事业的成败,名利的得失,时常会困扰着我们。但若一个人的信念足够坚定,内在力量足够强大,本真便不会消失,灵魂便依然存在。莲“出淤泥而不染”,即此矣。

(本段用事例论证要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5. 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6.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可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0.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4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3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连贯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40.4句式仿写  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50.8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6-100.65政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