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02 1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对此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和“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但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

根据现有资料,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吕氏乡约》乃后世遵奉的依据。《吕氏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如“德业相劝”中提到“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

正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无不倡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吕大钧的思想特别受到了古礼的影响,乡约的原则与《周礼》的教化精神一致,还继承了《礼记》的乡饮酒礼。后世的乡约,基本上都突出了相互礼让的仪式,倡导里仁之美。《吕氏乡约》被视为乡约的鼻祖,融合乡约与乡礼,主张乡人自治和劝人向善,追求美好的道德愿望,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乡约在宋以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乡约无论作为规约还是组织都更为明晰。朱熹认为,修乡约是要号召人们在乡村真正实行,是为了“彼此交警”和“教人善俗”。朱熹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法律有所不同,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人不守礼不会受到责难,而不守法则要受到惩罚。
B.孔子特别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他用“克”字表明人应该约束自己,人约束自己方能很好地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和服膺之意。
C.乡约以其种种处世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乡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都有着良好影响,因而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D.吕大均制定的乡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遵奉的依据,原因至少有二:它是第一个乡约;它建立了较为完成的管理和教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社会变迁得太快,传统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则社会秩序很难用礼来维持。
B.礼治虽是人治,但它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维持社会秩序。
C.历史上的乡约,多强调相互礼让,倡导里仁之美,以劝人向善、改善社会风气。
D.从朱熹对《吕氏乡约》的损益,可知其很重视乡约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的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是通过熟悉产生信任,故其社会秩序依靠礼仪制度的运行即可维系。
B.儒家的理念认为,天地有差,万物有别,长幼有序,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不可僭越。
C.乡土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教化,培养人们自愿地去遵守秩序要强于使用强硬手段去约束。
D.在乡土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制定乡约,以协调生活秩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4.礼和乡约有怎样的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5.假如你穿越到明朝,做了某地知府,想要把那里治理好,你将怎样做?请依据上述材料作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去,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围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攀。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8.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十二年春二月,公(称曹操)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皆为列侯A其余各以次B受C封D及复死E事之F孤G轻重H各有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文中是干支纪日,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
B.卒,文中是“死”之意,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C.更始:除旧布新;重新开始。古代常用来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者施行新政策。
D.引,文中是“率领”的意思,与《出师表》中“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打败,算不上一世英雄。
B.“客”解释所吹箫声之所以悲伤,主要因为感慨人生太短暂。
C.曹操认为自己十九年征讨没有不胜利的,都是贤士大夫之功。
D.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训练水军,同年做了丞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14.材料二中,孙权和刘备各有什么表现,请简要回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表明自己是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感叹个人的渺小。
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16.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反面论述,告诉我们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__________。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__________。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__________?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8.下面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苏秦潦倒,“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C.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19.请在文章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完整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但他不是政治家;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他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但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A.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B.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C.“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D.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22.调整文中划横线的语句,变成句意、句式合理的整句。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请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10-15更新 | 127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费孝通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学术论文  费孝通非连续性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三国志》  苏轼(1037-1101)  《赤壁赋》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情境补写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选择+表达
20-220.65变换句式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