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4-02-22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对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摘编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摘编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其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瑾牺牲

   

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

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

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郑瑾热烈地握住了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

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

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

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

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

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没有出声。

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

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

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被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

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

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

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

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拾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林静这样说表明她想入党。
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道静比较信任。
C.郑瑾最后一次过堂后,知道自己不久就会被杀害,所以临睡觉时给林、俞赠物以作纪念。
D.由于是中央派来的,郑瑾特别被敌人重视,她的英勇顽强,使敌人下了杀死她的决定。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明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也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更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
B.“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瑾不久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
C.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歌子,反映了革命者理想坚定、不怕困苦、顽强抗争和前仆后继的伟大奋斗精神。
D.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动作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
(2)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
8.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林红(郑瑾)怎样的光辉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除C、D外再选择三处断句,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取其质C以至于此D吾知所以败E诸卿F观之G自今已H后不复败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君乎”中“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用法相同。
B.“为流矢所中”中的“中”与《劝》中“木直中绳”中的“中”意义不同。
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称谓,要求和本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D.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11.下列句子与“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C.深林兮层巅D.是故益圣,益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击石取火起兴,由事物的道理引出学习的道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B.颔联转入正题,先从正面讲“学是‘知道’的前提”,再从反面讲“不学就不会懂得自然之理”,情寓理中,令人信服。
C.颈联强调了“已运”的重要性,对“他得”也进行了辩证理解,这种为学主张对当下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启示。
D.尾联两句表达的观点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一致的。
15.与荀子的《劝学》相比,孟郊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