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培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深。

善良,还不仅是一种慈善的行为。前者反映本质,后者则只是现象。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不过只是卑贱的鼠辈,既可憎又可怜。这种行善的品格也许会看错对象,但却永远不会过分。过分的权势欲曾使得撒旦堕落成魔鬼。过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善良的倾向可以说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这种仁爱之心不施于人,也会施之于其他生物的。例如土耳其人虽然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但他们对狗和鸟等动物却很仁善。据伯斯贝斯的记述,有一个欧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于戏弄一只鸟,险些被当地人用石块打死。

但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比如我们就绝不应该把一颗珍珠赠给伊索那只公鸡——因为它本来只配得到一颗麦粒。

上帝绝不把财富、荣誉和才能对人人平均分配。一般的福利应该人人均沾,而特殊的荣耀就必须有所选择。另外要小心,我们在做好事时,不要先毁了自己。不然你就等于以微泉去灌溉大河。微泉很快就干涸,而大河却未必增加许多。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在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天然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以至祸害他人。有一种人专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这种憎厌人类者与雅典的泰门正好相反——虽然他们的园子里并没有一棵能供他人使用的树,却也要引诱别人去上吊。这种人也许倒是做政客的材料,他们犹如弯曲的木头,可以造船,却不能做栋梁。因为船是注定要在海里颠簸的,而栋梁却是必须能立定脚跟的。

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对于一个善人,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他。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相通的。如果他对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伤痛的珍贵树木——宁可自己受伤害也要助人。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是超越于一切伤害之上的。如果他并不轻视别人对他的微小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是人的心灵而不是钱财。

(节选自培根《论善良》,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的手触摸东西似乎带股邪气,原本美好的东西一经我们摆弄,就会变得丑恶。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德行拥进怀里,这德行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有人说,德行是绝不会过分的,因为过分了就不成其为德行了。他们嗤笑这样的话:

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贺拉斯

这是微妙的哲理,喜善可能过头,行义亦可能过度。这里正用得着这句圣徒之言:不可以过分明智,只可以适度明智。

我喜欢平和中允的人。过分的要好求善,即便不令我厌恶,也令我吃惊,真不知该将它称为什么。依我之见,无论是波萨尼亚斯的母亲,还是独裁者波斯图谬斯,他们与其说是秉公行义,不如说是莫名其妙。这位母亲第一个下命令,带头处死自己的儿子;波斯图谬斯的儿子凭着年少气盛,稍稍先于自己的部队,高高兴兴地扑向敌人,却被他的父亲处以极刑。这类野蛮而又代价高昂的德行,我是既不愿意提倡,也不愿意效仿的。

脱靶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不算命中。突然间迎上强光与一下子步入阴影一样,都会令人眼花缭乱。在柏拉图的对话集里,加里克莱曾说,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劝人不可迷信超脱而越过有益与无益的界限。适度的超脱讨人喜欢,允当得体,但超脱下去终究要弄得人性情乖戾染上恶癖,使人蔑视宗教法律,讨厌礼貌交谈,厌恶人间作乐,无法管理公务,不能助人自助,只配眼睁睁地遭人唾骂。此公说的是实话,因为过分的超脱会束缚我们天生的坦诚,以令人生厌的玄言奥语引得我们偏离造化为我们开辟的康庄大道。

(节选自蒙田《论节制》,有删改)

[注]①伯斯贝斯:荷兰旅行家。②泰门:古希腊人,由于愤世嫉俗而看不起人类,曾对雅典人说:“我园中有一棵树,我就要砍掉它了,谁愿意上吊请赶快去。”③波萨尼亚斯:公元前479年任斯巴达将领,死于公元前470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会外在表现为慈善的行为,但它不仅限于慈善,善良是一种最伟大的人类精神和道德品格。
B.轻信和软心肠会使人受到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要注意这点。
C.憎厌人类者也许适合做政客,他们引诱别人去上吊,即使自家园子里并没有一棵能供他人上吊的树。
D.与其说波萨尼亚斯的母亲和波斯图谬斯要好求善、秉公行义,不如说他们莫名其妙,这些人让作者吃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善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否则就有可能先毁了自己,好比以微泉去灌溉大河会让微泉干涸。
B.虽然说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有利于人类,但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通过辨析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认识善人。
C.贺拉斯话中“常人”与“疯子”、“君子”与“小人”的转变是因为这些人品性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标准。
D.任何德行都要适度,否则都要造成危害,比如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因为它可能使人性情乖戾染上恶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B.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C.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33章)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德行过分”的危害?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材料二中提到“德行是绝不会过分的,因为过分了就不成其为德行了”,假如你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反驳它?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并参考两则材料分条陈述。
2024-03-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高二上】【期末】【杭高】【高中语文】【胡秋婷收集】【xx录入】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对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摘编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摘编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其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人应该要爱读书、好读书。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D.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未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绝对有关联。
C.材料二从读书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层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D.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
4.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节的行文脉络。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所理解的“善”是这样的,善就是预示要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这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爱人”;这个字的字义用“人道”一语加以解释是有一点不相称的。爱人的习惯我们称为“善”,而其自然的倾向则被称为“性善”。这在德行以及精神的品格中是最伟大的。

“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追求权力的欲望会导致天神堕落;过度追求知识的欲望会导致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向善的倾向是在人性中印得很深的,怎样深法?就是如果这种倾向不发向人类,也要及于别的生物的。在这种“善”或“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成语:“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了。”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如果那样,就是易欺或柔弱了;易欺或柔弱是拘囚诚实的人的。上帝的例子给我们很真切的教训:“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然而他不降财富,也不叫荣誉和德能在所有的人上面平等地降临。平常的福利应该使大众共有,但是特殊的福利则应有选择。并且我们要小心,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

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在有些人,即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性不关心他人的福利的。恶性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而较深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灾难而繁荣,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疡,然而他们却正是制造大政客的材料;他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如果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如果他对别人的遭遇深表同情,那就好像他自己是疗愈他人的一剂良药,是受到切割的珍贵树种。如果他对别人的罪行宽恕不究,那就表明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伤害所不能及的。若是他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不重视他们的钱。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他有圣保罗的德行,如果他肯为了弟兄的解脱而甘愿遭受基督的诅咒的话,那么他这个人就很合乎天道,并与基督精神相符了。

(选自弗兰西斯·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

1.“我们要小心,不可在临摹的时候把原样毁了”有什么深刻含意?
2.作者为什么引用意大利骂人的成语?
3.我国启蒙读本《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这与本文观点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0-12-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么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水天同译,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请分析这句话在文本中的含意?
2020-03-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称誉

培根

称誉是才德底反映。但是它象镜子或其他映影的东西一样。如果它是从俗人来的,那它就多半是虚假而无价值的;并且是随着妄人而不随有德之士的。因为流俗之人是不懂得许多出类拔萃的美德的。最低级的才德能赢得他们底称誉;中等的才德能在他们心里引起惊讶或艳羡;但是对于最上的才德他们就没有识别底能力了。唯有表面上的表现和假冒的才德乃是最受他们欢迎的。

称誉的确好像一条河,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但是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它底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盖香膏底香气比花卉底香气耐久也。

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底称誉是有理由的。有一种的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要是说话的人是一个普通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有几种普通的套话,对于谁都可以用的;要是他是一个奸滑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摹仿“谄谀者之王”的——那就是一个人底自我;一个人自以为最长于某事,或最富于某种美德,那奸滑的谄谀者就会在这些地方竭力赞成他的;但是假如他是一个大胆的谄谀者,他就会找出一个人自己感觉最缺陷的地方,自己深以为耻的地方,而坚持地说他在这些地方很有长处。

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这种的称誉是我们对于帝王或大人物们应有的礼仪,这就是“以称誉为教训”;就是,对某些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就是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如何也。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底嫉妒心;“最恶的仇敌就是那些恭维你的仇敌”;所以希腊人有句成语:“被人恶意恭维的人鼻子上要长小疮”,就好像我们底成语所谓“说谎的人舌头上要长水泡”一样。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

至于一个人自夸自赞,除了在很少见的情形之中,是不能成为合理的;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的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圣保罗在自夸的时候,常常加上一句“我说句狂话”;但是在说到他底职务的时候,他就说,“我要荣耀我底职分”。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他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论天性

【英】培根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加以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致力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从难克制自己,这一步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因而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一、要长时间地严格约束自己。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26个字母以制怒。

二、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就采用每天比前一天少喝一点的办法,最后戒绝。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太相信一种天性的克服。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情不自禁地扑上去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要慎独。在只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中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

有的人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当然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更需要毅力。因为在这时,“我的灵魂与我的存在相分离。”因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难的书,可以订一个时间表,以强制自己按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去读。当然,对于所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1.文中画线部分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开头说人的天性是“隐而不露的”,倒数第二段又说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作者前后的看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西塞罗观点的看法。
2017-03-1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启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 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 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 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 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 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 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 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 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 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 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 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么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 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1.作者对“虚荣”的态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请结合“虚荣”的本质作简要说明。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末尾画线句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