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2-23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2.对文中有关文化遗产的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大宅子”比喻整个文化遗产。
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C.“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3.对文中的“屠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态度各是怎样的?用四字表述。
①“孱头”
②“昏蛋”
③“废物”
4.根据文章,请简要概括“拿来主义”者具有什么品格?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5.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8.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9.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自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裈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自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王思任【明】《天姥》)

【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垆;在柜台内卖酒。②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③丹:指代寺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山灵有力[A]夤缘[B]入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伯仲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谢公屐”传说是诗人谢朓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B.“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声音响亮。“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是动词,超出的意思。
C.“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通“冥”,与“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冥”是一个意思。
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这里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官供奉翰林院。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B.《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正面描写一路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有色,又用了楚辞句法,更添浪漫主义色彩。
C.王思任不顾路途遥远,从天台山一路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的形势和气派,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梦寐之景时,他深感失望,好奇心荡然全无。
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太白所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云云,“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夸大其词,所言不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裨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14.《天姥》作者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带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5.下列对这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与到自己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有物在人亡之痛。
B.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父亲,作者自然止不住要“泣涕连连”了,这里用语贴切。
C.“我独孤茕”四句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孔”理解为“很”。
D.整首诗清丽婉柔、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16.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