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73 题号:206418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似乎成为一个趋势,但有些时候,支撑其越写越长的未必是主题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构的开阔宏大,而是因为枝枝叶叶的细节太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小说人物开个小差,就能浮想联翩成千上万字;主人公但凡有点文化,关于古典文学、儒学、考古学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

毫无疑问,细节之于小说殊为重要。在许多小说理论著作中,细节往往独立成章,被反复研究。《红楼梦》中哪怕是丫鬟之类的次要人物也有秉性、家庭、结局等方面的周到刻画,《战争与和平》细到描写死刑犯上刑场前如何整理自己的蒙眼布。现代叙事学发展起来以后,细节更是为小说家们孜孜以求。乔伊斯《尤利西斯》数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是一天,细节之雕琢可想而知。长篇小说发展到今天,“细节”也值得作为技法更新、艺术进步的一个突破口。将大量生活细节纳入作品中,能营造生活扑面而来的逼真效果;丰富的知识细节能够充实小说的气血,给读者提供更多新知;通过不同层次的细节铺垫,打破单一主线,让多个主题并行发展,让小说人物进行对话,也有利于揭示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

但是,一些长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只是权宜之计。比如,一些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后来作品中一再复现,其实是不自觉的自我重复。有的所谓细节本质上都是文字碎片,都是为迎合碎片化阅读而在谋篇布局上偷懒。

往深处说,细节堆砌反映出作家们普遍存在的长篇创作焦虑。近些年长篇小说创作在量上快速增长,有些作家创作速度极快,甚至几个月写出一部长篇,文学期刊出长篇小说专号的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作品被指责缺乏深度和广度,故事、主题设置简单,几无阐释难度。于是,有些作者便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强小说丰富性,以此增加阐释难度,增加阅读挑战。这样做的初衷是对长篇书写乏力的纠偏,但追逐过度则会滑向另一个极端,是不顾长篇小说本体价值的舍本求末。

许多时候,单纯的反而动人。文学本身就是离人心灵最近的文艺形式之一。过多的细节堆砌让小说中的情感消失了,满目细节读下来只会让人感觉麻木。文学应有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就这样被堆砌的细节给压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些长篇小说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长篇小说是一门建构艺术,是通过语言建构故事、情感以及社会人生,好的长篇小说提供给人的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心灵史、人生史和社会史。细节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不是勉强堆砌就行,它必须有主体结构的支撑。没有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体构建,再好的细节也“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所谓“准确的才美”,细节绝非可有可无、可长可短的填充元素,必要的、关键的、有生命力的、水到渠成的细节描写才是可取的。对小说艺术来说,“杂”有杂的张力,琐碎中亦有艺术真实的锤炼。文学创作从来都讲究内涵提炼的功夫、点睛的功夫、以小见大的功夫,是敏锐眼光和到位笔法的结合。细节必须经过筛选,必须经过艺术匠心的打磨,才能成为作品熠熠发光的构成。

(摘编自刘小波《长篇小说:要细节,而非堆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越写越长,即使因主题深厚磅礴或故事架构开阔宏大,也不可接受。
B.对于小说,细节特别重要。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都依靠细节取胜。
C.某些作者不顾长篇小说的本体价值而过度追逐细节,这就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D.长篇小说的细节经过作者的打磨,就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水到渠成的细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的现象,然后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细节之于小说殊为重要”。
C.文章“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运用了引证法和喻证法。
D.文章在结尾得出结论:小说中,“杂”有杂的张力,琐碎中亦有艺术真实的锤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有点文化,有的作者就会联系到关于古典文学等的知识进行创作。
B.有些长篇小说作者故意将故事、主题设置简单,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强小说丰富性。
C.一些长篇小说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文学应有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被堆砌的细节给压住了。
D.细节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相反,而是“准确的才美”,即细节绝非可长可短的填充元素。
2020-12-23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只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不会述说具体的感受。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仅是诗歌的重心,也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理想,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_________》搜集到的有效文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2023-05-25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好评如潮。《雪崩》描述的是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但是,不论是作者,还是书评者,都没有预见到在三十之后,此书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形成了一场冲击波。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今年的310日,沙盒游戏平台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股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这之后,关于元宇宙的概念与文章迅速充斥各类媒体,引发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和文化界,甚至政府部门的关注,形成了元宇宙现象。

面对正在形成,甚至很快进入大爆炸阶段的元宇宙,不得不回答谁是元宇宙的主体?元宇宙的原住民是谁?

元宇宙的早期,真实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的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配置,进而成为元宇宙的第一代虚拟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具备现实人与虚拟人双重身份,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在元宇宙中互动和交流。就像若干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现的未来社会人类构成: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以及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的性格、技能、知识、经验等天赋的后代。

可以肯定,未来的元宇宙居民势必多元化,只会比《银翼杀2049》社会更为复杂,每个个体都不会只具有单一身份,而是具有复杂身份,其生命也是从有限生命到无限生命。

如果说,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块,那么,信息视角下的生命是什么?作为信息人、数字人、虚拟人,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信息构成的网络。

现在,现实人类和他们创造的虚拟人,正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成为开拓元宇宙边界的先驱者,并在虚拟新大陆上构建后人类社会。1990年左右出生的Z代人群,对即时通讯、网游、云计算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更在意生活体验,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第一代,带动了YOLO(Youonlyliveonce)文化兴起。但是,2010年之后的阿尔法一代,则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的第一代人,也将是元宇宙完全意义的原住民,已经开始参与元宇宙的构建,推动元宇宙向更高阶的维度发展。

也可以将后人类社会形成过程想象为生命形态从所谓的碳基生命硅基生命过渡的过程。期间自始至终会存在两种演变:一种演变是生物学的、信息论的、技术的演变;另一种演变则是伦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这两种演变都同时充满期望和难以预期风险的前景。有一种说法:在未来,超过90%以上的人类活动,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中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有可能修改乃至改变人类的本性,人性终将被生物技术掏空,从而把我们引入后人类的历史时代。所以,如何评估元宇宙模式的风险,需要尽早提到日程。

朱嘉明《元宇宙后人类社会

材料二

科技巨头进场,商业领袖力捧,顶级风投入局……毫无疑问,元宇宙是当下火热的科技风口之一,但也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推崇者认为,这是当前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站;反对者则批评,元宇宙纯粹是概念炒作,是又一个必将破裂的科技泡沫。双方唇枪舌剑,莫衷一是。

究竟什么是元宇宙?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定义。但简单来讲,这个词本源自科幻小说,意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让用户沉浸于其中,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但受限于过去的技术条件,要打造具备高度沉浸感的虚拟世界几乎是天方夜谭。而随着近年来芯片、屏幕、传感器等硬件的创新,元宇宙想象的实现似乎有了一定的支撑条件。瞄准这一契机,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空间的科技巨头,苦寻现实应用的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需要新的概念故事进行融资的资本等等,都将目光瞄向了这里,希望在这片新蓝海中掘金。

平心而论,对元宇宙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既可以促进硬件设备的迭代创新,又能加速软件成果应用落地,更能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提供研究机会,带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比起美好的畅想,当下的元宇宙更多还是虚火。就拿虚拟世界的入口——VR头盔来说,当前的设备从画面到操作,从体积到性能,距离科幻电影中那种无缝切换的景象至少还有510年的差距,许多从业者和资本却刻意模糊,暗示元宇宙已经近在咫尺。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革命性硬件尚未出现,但互联网概念几乎都成了元宇宙的亲戚。电子游戏是元宇宙世界,虚拟偶像是元宇宙网红,网络会议是元宇宙应用,IP变现是元宇宙资产,乃至灰色的非同质化通证(NFT)和黑色的虚拟货币炒作,都拿元宇宙当作挡箭牌。硬件不行,概念先行,这种万物皆可元宇宙的炒作,泡沫四溅,很可能重蹈覆辙,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退一步讲,即便是元宇宙走上正轨,这种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乌托邦本身也需要更多冷静的反思。一方面,以假乱真,让人沉浸其中,是元宇宙的本质属性。然而,沉浸感的背面就是成瘾性,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能否分清真与假的边界,让人存疑。而这样的案例,已经在电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更好玩的元宇宙显然面临着更多道德拷问。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呼风唤雨,很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当人类唾手可得虚拟却舒适的安乐窝,很可能渐渐失去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欲、好奇心与想象力。因此,有科幻作家担忧,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元宇宙或许是潮涌的风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发展方向就一定正确。历史反复证明,信息技术已深度嵌入大众生活,从业者不能盲目信奉技术乐观主义。否则,先天不足、资本催熟的元宇宙可能是一片真实的荒漠,令每一个用户的精神世界陷入贫瘠。

鲍南《元宇宙热潮需要更多冷思考》(北京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006版)

材料三

近日,根据网传一张江苏省某中学发布的《关于蓝鲸”“元宇宙两款的游戏的告家长书》截图显示,学校发现近期多地学生因玩蓝鲸”“元宇宙等两款游戏入魔,导致发生恶性事件。并且还警示这两款游戏传播范围广,危害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据了解,几年前的确存在蓝鲸这种游戏,组织者建立社交群,然后委派给参与者各种极端任务,最终任务则是要求参与者自杀。这款所谓的游戏影响恶劣,最初源自俄罗斯,游戏发起者也最终被逮捕判刑。

不过,告家长书中提到的另一款名为元宇宙的游戏,却令笔者产生了好奇心:目前,元宇宙还处于刚起步的概念阶段,更多的是蹭热点式的宣传,离真正实现还有较长距离。那么,公告中所谓能够诱导学生走向极端的元宇宙游戏,是否真的存在呢?即使不存在,倘若元宇宙真的实现,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精神鸦片呢?

其实有关元宇宙就是全新的精神鸦片相关讨论早已有之。微博上有很多网友发表观点认为元宇宙创造的世界就是一种精神鸦片。这种沉溺于虚拟现实的行为,对人的精神影响、控制和吸毒一样,都是逃避现实的工具,不应该沉迷其中。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也撰文称,元宇宙纵使打造出极致的沉浸式虚拟世界,也无法替代现实;元宇宙的本质应是一种为现实世界创造价值的技术,比如虚拟课堂、虚拟会议室等;此外,元宇宙最终还是现实世界中的虚拟世界。

《三言财经》(20211117日)

1.下列对元宇宙原住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元宇宙的原住民后,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的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配置。
B.未来的元宇宙居民不仅有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还有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天赋的后代。
C.目前元宇宙第一批原住民是2010年之后的“阿尔法一代”,他们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
D.元宇宙原住民所构建的“后人类社会”的前景充满难以预期的风险,要谨防其像“蓝鲸”游戏一样对人产生精神影响、控制,不应该沉迷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正在形成,受到资本追捧,很快将进入“大爆炸”阶段,是当下火热的科技风口之一。
B.尼尔·斯蒂芬森和电影《银翼杀手2049》都预见性地感知到了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一些端倪。
C.近年来芯片、屏幕、传感器等硬件的创新,为元宇宙想象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条件,元宇宙已近在咫尺。
D.“沉浸感”的背面就是“成瘾性”,这种案例已经在电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更“好玩”的元宇宙面临着更多道德拷问。
3.根据材料判断以下和游戏相关的电影,与元宇宙无关的一部是(     
A.《失控玩家》:一个游戏中的虚拟的非玩家角色,有了主观意识,自己进化,自己成长,并和真实玩家交流、恋爱,让这个原本被设定好的游戏世界失控。
B.《头号玩家》:面对能源危机,人类选择在名为“绿洲”的VR游戏中寻找慰藉,游戏创始人立下遗嘱只要玩家寻获他设置的彩蛋,就能接手“绿洲”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C.《超级玩家》:为了拯救孙女可可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人,退伍老兵肖建平进入虚拟世界,与年轻人并肩作战,最终拆穿阴谋,消除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D.《幕后玩家》:徐峥饰演的金融大佬突遭绑架,在神秘人的操控下对一系列有关财富、生死的问题进行选择,在重重危机中展开了一场关乎生死和救赎的金钱游戏。
4.面对“元宇宙”,你认为“阿尔法一代”该怎么做?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给“阿尔法一代”的学弟学妹提两条建议。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2-02-02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