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卷
河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4-01-03 7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而又显现为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

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了,还透着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了,还透着。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因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周,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节选自《贞观政要·辩兴亡》


【注】①启民:东突厥可汗,始毕、处罗、颉利是他的三个儿子。顿利可汗于贞观四年与唐交战,兵败被俘。②齐主:北齐后主高纬,北齐世祖高祥之子。③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强富A子孙B不思念报德C才D至E始毕F即起兵G围炀帝于雁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即随口,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
B.相悬,文中指彼此差距大,其中的“悬”与成语“悬而不决”中的“悬”意思不同。
C.凶年,文中指兵灾之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年”意思相同。
D.略,文中是全、都之意,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略无慕艳意”的“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与侍臣讨论周兴、秦亡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周朝得天下后推行仁义,所以国祚长,而秦朝得天下后施行欺诈和暴力,所以国祚短。
B.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在天下大旱时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颉利可汗趁隋末大乱,以兵强马壮的优势,长驱直人中原,攻打以往帮助过他们的隋朝,而如今颉利可汗被唐击败,这是背恩忘义导致的。
D.唐太宗认为北周、北齐这些末代亡国的君主,所做坏事多数都很类似,他们极尽奢侈之事,四处征税,导致亡国,相比较,北齐国君更为恶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
14.请结合材料概括贞观君臣通过辩兴亡之道得出哪些治国良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