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08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其多是主要情节以外的“非情节”因素,去掉它们几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增加这些富于多重审美功能的“闲笔”,却会使小说增色不少。

“闲笔”具有延宕故事情节,延长读者审美感受时值的审美功效。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认知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法延长。而“闲笔”因丰富了情节含量,改变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悬念,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审美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所以才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戴宗即将问斩,情况万分危急,“此时只须云:只等午时三刻,便要开刀,一句便过耳”。可作者偏偏写了一大段“闲文”,以延宕情节。先写早晨派人打扫法场,接着又写各将宋江、戴宗以胶水刷头发,然后六七十个狱卒一齐推拥出来,次又写押到十字路口,用枪棒团团围住。总之,这段“闲文”是细之又细,不厌其烦,其作用就在于使急事缓出,以“闲闲之笔”来丰富情节,调动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增加悬念。

“闲笔”还能调节叙述节奏,“舒气杀势”,从而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情趣。这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历史演义小说一般采用编年体叙事,容易使叙事因平铺直叙而流于呆板单调,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小说家克服这一弊端的法宝就是巧妙地穿插“闲笔”,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第四十八回写曹操横槊赋诗,当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时已醉酒的曹操,横槊船头,对景而歌,战争的壮美与“闲笔”的优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肃杀的战争气氛。可见,“闲笔”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趣的描写。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有弄引法,谓有一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金氏这里所谓起“弄引”作用的“小文字”便指的是“闲笔”。《水浒传》第九回林冲刺配沧州,他与草料场老军交割时,作者写道:“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漫不经心的话看似“闲笔”,其实它为下文林冲买酒躲过一劫,以及在山神庙听知陆谦阴谋作了伏案。所以金圣叹于此批云:“闲闲叙出大葫芦及投东大路一句,非但写老军絮叨故态,盖绝妙奇文,伏线于此。”

具有铺垫伏案性质的“闲笔”相当于西方叙事学所谓的“预叙”。预叙指的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测,是把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提前叙述出来。这在西方叙述传统中十分少见,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却极为发达且形式灵活多样。可见“闲笔”叙事是中国古典小说突出的民族特色之一。

“闲笔”又具有收束煞尾的审美功能,从而使叙事避免了结尾的率直寡味而余韵悠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云:“有獭尾法,谓一大段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相对于这“一大段文字”而言,这荡漾的“余波”便是“闲笔”。《水浒传》第二十回写阎婆硬把宋江拉到家中与女儿相会。饮酒后,只见那婆子又上楼来说道:“夜深了,我叫押司两口儿早睡。”于此,金圣叹批道:“又作余波荡漾,诚恐寂然便住,须不称上文无数风云也。”此前有一大段情节写阎婆与唐牛儿的激烈打斗,文势高涨,为适应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便写了这几句“闲话”作为余波以收束上文。

(摘编自陈才训《“闲笔”不闲——论古典小说中“闲笔”的审美功能》)

材料二:

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用什么手段,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的兴趣。”延宕或中断故事情节的进程,从而使“急事缓出”是作家设置悬念的重要手法。徐岱《小说叙事学》将叙事结构关系归结为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其中间隔指属于同一故事链的各个事件之间相互衔接的距离。悬念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而有意识地制造间隔,从而增强情节吸引力。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王婆为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出谋划策,有所谓“十分光”的“挨光计”,待说到“九分光”时,王婆忽然岔开话题。对此毛宗岗批云:“上来一反一正,共有十八段,已近急口令矣。得此一顿一飏,使文情入变。所谓画龙点睛,鳞爪都具,而不点睛,真是使人痒杀。”又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作者在第三十五回开始通过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等人为诸葛亮的出场反复张势,以调动读者心理期待,直到第三十八回孔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毛宗岗从读者接受心理角度论道:“孔明乃《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摘编自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证“闲笔”的审美意趣在于将优美与壮美和谐交织,以缓和紧张肃杀的战争气氛。
B.材料一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为例,并引用金圣叹的评点,论述“闲笔”具有多重审美功能。
C.材料二毛宗岗从不同角度切入评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前者立足叙事结构,后者立足读者心理。
D.所谓“余波演漾”“痒杀”“心痒难熬”等,都是指读者在阅读悬念频生的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期待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笔”能提供故事情节以外的审美元素,摄入多元化、多层次的美,以增加生活情景的真实感。
B.曹操横槊赋诗时的景物描写,同《荷花淀》对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一样,都属于张中有弛的叙述。
C.作者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穿插“闲笔”,是因为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会使叙述节奏单调呆板无趣。
D.和预叙一样,闲笔有“弄引”和暗示情节之用,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评《水浒传》:“贪游名山者,须耐仄路;贪食熊蹯者,须耐慢火。”
B.寄旅散人评《林兰香》:“其音嫋嫋,不绝如缕,真有江上青峰之致。”
C.脂砚斋评《红楼梦》:“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D.冯镇峦评《聊斋志异》:“无意中点此一笔,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2024-01-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

“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乐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许三观对他们说:“你们仔细看着,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问他们: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么吗?”

三个儿子都摇了摇头,然后端起碗呼呼地喝起来,许三观对他们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笨了,连甜味都不知道了。”

这时一乐知道粥里放了什么了,他突然叫起来: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乐和三乐听到一乐的喊叫以后,使劲地点起了头,他们的嘴却没有离开碗,边喝边发出咯咯的笑声。

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

许三观听到这里,刚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对许玉兰说:“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还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当许三观把碗递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晚了。一乐、二乐、三乐的三只空碗已经抢在了他的前面,朝许玉兰的胸前塞过去,他就挥挥手说:

“给他们喝吧。”

许玉兰说:“不能给他们喝,这一碗是专门为你煮的。”

许三观:“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

然后许三观看着三个孩子重新端起碗来,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哗啦哗啦响。

他心里有些难受了,说: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得噼啪响。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留着过春节的糖用在粥里,体现了许玉兰对许三观生日的重视。
B.许三观的用“嘴”炒菜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许三观不许别人“吞口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
D.每人点的“菜”不尽相同,突显时代境遇下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别。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B.小说没有描写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是使用底层叙事视角,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
C.幽默的细节冲淡了苦难色彩,使文章充溢着俗世气息,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D.文章语言平白质朴,使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也不使用繁复华采的词汇。
6.文中写许三观“用嘴炒菜”时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7.在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总离不开“人性的温情”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B.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C.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D.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不同。
D.“君之明”中“之”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对“富民易治”和“民贫难治”进行了阐释和比较,意在证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B.甲文中,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C.乙文中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理解了管仲的意思。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2024-01-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名校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玗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玗: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③渤澥:渤海的古称。④坐:通“座”,座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震动百里,先声夺人,很有力量。
B.颔联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
D.孟浩然诗风清淡自然,气质淡泊洒脱,本诗所描绘的“钱塘潮”形象与诗人气质一致。
14.本诗与宋代潘阆的《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