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1 题号:19062770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

“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乐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许三观对他们说:“你们仔细看着,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问他们: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么吗?”

三个儿子都摇了摇头,然后端起碗呼呼地喝起来,许三观对他们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笨了,连甜味都不知道了。”

这时一乐知道粥里放了什么了,他突然叫起来: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乐和三乐听到一乐的喊叫以后,使劲地点起了头,他们的嘴却没有离开碗,边喝边发出咯咯的笑声。

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

许三观听到这里,刚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对许玉兰说:“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还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当许三观把碗递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晚了。一乐、二乐、三乐的三只空碗已经抢在了他的前面,朝许玉兰的胸前塞过去,他就挥挥手说:

“给他们喝吧。”

许玉兰说:“不能给他们喝,这一碗是专门为你煮的。”

许三观:“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

然后许三观看着三个孩子重新端起碗来,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哗啦哗啦响。

他心里有些难受了,说: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得噼啪响。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留着过春节的糖用在粥里,体现了许玉兰对许三观生日的重视。
B.许三观的用“嘴”炒菜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许三观不许别人“吞口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
D.每人点的“菜”不尽相同,突显时代境遇下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B.小说没有描写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是使用底层叙事视角,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
C.幽默的细节冲淡了苦难色彩,使文章充溢着俗世气息,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D.文章语言平白质朴,使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也不使用繁复华采的词汇。
3.文中写许三观“用嘴炒菜”时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4.在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总离不开“人性的温情”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

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

万里:可是我还痛。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

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

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

万里:……哦。

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

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

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

万里:我也不知道。

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在来时的一路看熟了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他的前进艰难而一往无前。

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

传令兵于是又问了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蹿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

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

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没法打了。

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

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指导员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

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找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

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

千里:我们不吃……

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

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

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

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

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

传令兵:新中国万岁。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

(后续情节为钢七连在水门桥战役中除了伍万里之外全员牺牲。小说开始伍千里抱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到家乡,而此时伍万里也抱着哥哥千里的骨灰……)

他抚摸着他放在江岸上的千里的骨灰坛子。

万里:我特别特别想回家,可到了这,我发现最难的就是回家。哥,我一定带你……再坐会好吗?

于是跟骨灰坛相依相偎地坐着,看着夕阳西下,看着渔民的船橹漂过,那中间也许有他们的爸爸和妈妈。仿佛……

千里:没有要打的仗,没有要炸的桥,你可以慢慢长大。甚至不长大。

万里已经有了年轻与苍老之间的惆怅:可我还是会长大。

千里:那就照你想要的样子,长大。但是万里……

万里:嗯?

千里:记得我们,可不要思念我们,骄傲地活下去。

万里沉默,因为三条,他只能做到两条,他做不到中间那条。

于是哥儿俩相依相偎地等待夕阳成为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这句话表现出千里对爸妈如何看待万里的担心和害怕。
B.小说以第七穿插连兄弟的视角讲述传令兵的故事,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突出传令兵的形象。
C.小说有多处伏笔,如“传令民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就为后文交代马眼瞎做伏笔。
D.小说结尾写万里因“做不到中间那条”而沉默,意味深长,说明万里无法忘怀兄弟恩情,也暗寓人们应铭记历史。
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小说中有几处描写暴力、血腥、死亡的悲剧性场景,请对此加以概括,并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表现方式的意义的理解。
2022-03-12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战马

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

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

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

柴峻山一看,天啊,竞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

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②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

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蓷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

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

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

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

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

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

灯油添了两次,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

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

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

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

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

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

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显感到老当家人变得精神了,也年轻了。

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③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

一连好几天,均如此。

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当长工们赶着马群出去放牧时,柴峻山嘱咐把那十几匹上等马夹在马群中,一起赶到草滩上。

当天傍晚,果然有人敲响柴家大门。

走进门来的人,仍是绅士模样。卸掉化装,原来是前些天跟儿子回来的那个年轻后生。

年轻后生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柴峻山。

老人接过信看一看,点点头,立即让家人套好马车。接着,他拉着年轻后生上车,悄悄地驶出了柴家大门。

柴家放牧的马群,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④马车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

那些战马,如同生了翅膀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四月的晚风,向着远处的大囫囵山方向,飞去、飞去……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峻山在日本修炮楼后和儿子回家又离开后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柴峻山对待日本侵略者和八路军的态度紧密相关。
B.陪伴柴书林的“年轻的后生”至关重要,他是柴峻山父子夜晚交谈、傍晚约定的参与者,也是战马交接的最终完成者。
C.小说通过“灯油添了两次”“鸡叫头遍的时候”这些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体现了柴峻山与儿子及小后生交谈时间之长。
D.小说在叙事时详略得当,详写了柴书林回家、与父交谈、柴峻山十日找马,略写了柴书林北平读书、与家人断绝联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宽大的宅院”为柴峻山出场造势,显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身份。
B.句子②中“赶紧”体现出了当时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
C.句子③在语意上体现了柴峻山出门去找上等马时的保密性,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
D.句子④中“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时间承接上文父子傍晚之约,便于战马交接与转移。
3.“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这个段落,写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小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描写;既有对坝上遭受日本侵略情况的交代,又有对外面抗日形势的介绍……在众多的内容叙说中,小说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静的产院(节选)

茹志鹃

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从自己三十九岁做寡妇想起,想到现在进产院……第二天,她起了一个大早,把自己脑后那个发髻剪掉了,短短的头发,杂着几根半白的发丝,显得又庄严又精神。大家见了她,也好像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

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医生也夸奖她,有的甚至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觉得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接生,就像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是好朋友,她高兴地接过行李,安排她坐下,心里却有些奇怪,这里电灯刚装上没几天,这孩子一进门,怎么就知道有电灯,即使知道,那她又怎么晓得开关在哪里?好像产院有电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谭婶婶开始是奇怪,随后就觉得有些不大入味。

电灯光下,荷妹大眼睛亮晶晶地东看西望。把地上的一大捆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放到里面角落里。谭婶婶又不由得高兴了,这孩子在城里住了一年,倒还没有娇惯。

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好!谭婶婶答应着,心里暗暗地称赞,这丫头做事倒像个大人,老扎认真。走到门边,伸手啪的一声,把电灯扭熄,然后移过油灯,就在荷妹对面坐下。

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作兴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说着似乎还不够,就站起身来,开了电灯,带荷妹去参观。

她知道开了电灯看,效果会更好。先走进西边一间产妇住的房间,房间相当大,靠边放着五个铺位,床是各式各样的,有单人小铁床,有相当大的木板床,但都放得很合适,收拾得干干净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谭婶婶看了看她,觉得她问题太多,但也没说什么就领荷妹出来。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但她还是把三屉桌上的三个抽屉通通抽开,想展览一下里面的东西。这里面有橡皮手套,有冬天产妇生产时穿的棉腿套,有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这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荷妹根本没有理解婶婶的意图,她歪了头,翘起了像刷把似的小辫子,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发现什么。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最后,她索性跑出去看什么东西了。

谭婶婶把抽屉关好,她现在不想再给这姑娘说什么看什么了,心里闷闷的。

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谭婶婶打断她说:你来看看床铺吧!说着转身走向东屋,指着一张空铺说:周嫂不在,你就睡这里吧!

这不费事呀,婶婶,也不用花钱,装好了就不用提水,不用担水,只要一压,水就自己从竹管里流进来,好透了!荷妹还是不懂眼色地跟在后面叨叨。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谭婶婶与荷妹在产院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二人在思想上的冲突:一个对现状很满意,一个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B.谭婶婶多次提到“打电话”并认为自己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是当机立断,这也说明她在思想上并不主动进取。
C.“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谭婶婶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工作,不仅说明产院工作繁重琐碎,更体现了她对荷妹的担心。
D.文章的语言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有些语言充满地方色彩,如“老扎认真”“作兴”;有些语言生动形象,如“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2.关于文中“灯”的相关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妹一进门,就知道有电灯及开关位置,表现了荷妹作为新青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
B.“伸手啪的一声,把电灯扭熄,然后移过油灯”,一系列动作刻画出谭婶婶的节俭。
C.为了效果更好,谭婶婶开了电灯,因为谭婶婶想展示产院,满怀自豪之情。
D.电灯是一个道具,一面说明谭婶婶对产院现状的满足,一面引出荷妹的出场。
3.请简要概括文中谭婶婶的主要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刻画荷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0-12更新 | 2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