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4-01-15 2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河

梁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溢,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

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它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

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

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诗。

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作者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带领民工在黄河边防凌汛的一些事情,这是作者正式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
D.作者夜晚独处,浮想联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苏东坡《卜算子》的某些意境不太相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某些意境相合。
7.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小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B.这首诗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C.诗中的“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暗含对即将开始的工作的憧憬。
D.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
8.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
9.梁衡先生说过:“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