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19 2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洲”,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      。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      成为了      的问题。

2022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湿地保护既要      ,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蜕化             急于星火                 吹糠见米
B.休戚相关            退化             急于星火                 行之有效
C.息息相关            退化             迫在眉睫                 吹糠见米
D.息息相关            蜕化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隰则有泮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诗经》西周至春秋现实主义
B夕揽洲之宿莽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屈原战国浪漫主义
C渺沧海之一粟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苏轼北宋骈赋
D海不厌深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曹操东汉四言绝句
A.AB.BC.CD.D
2024-01-1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 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 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
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
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C.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D.材料一侧重于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材料二侧重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6.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     
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 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 明而自信,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其地者,得以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以廉终其身               卒:最终
B.或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得以其贪                         逞:放任
D.贪相承习为                      故:缘故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易混易错辨析)
A.过贪泉饮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B.人命修短系乎天                    蚓无爪牙
C.卒廉终其身                           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D.故吏其地者                           不能喻之怀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为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C.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10.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D.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13.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4-01-1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1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按要求作答。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①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本诗颈联的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