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4-01-19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需要承认的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观念滞后和思想僵化的问题。部分现实题材创作仍然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不加剪裁的机械照搬,停留在新闻素材的自然呈现,而非作者主体介入后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上。这使得现实题材创作滑向自然主义写作,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现状和人民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同时也由于一部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误解,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偏向于写作技艺上的单独用力,使创作渐渐偏离现实生活,或者出现对现实生活聚焦不准甚至扭曲的现象。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生活窄化倾向。有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就是问题式写作,从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上先入为主,撇开真实的现实状况,而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生活。有人只见光明不见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现实题材创作流于浮泛、浅薄,失去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不足和艺术手法老化的现象。或混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或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无视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显得面目老旧、风格单一、魅力不足。叙事上的粗糙和艺术上的懒惰,极大阻碍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创新。

(摘编自何向阳《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

材料二:

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三生三笑介绍:“在写网文之前,我进过外企,当过村官,做过图书馆馆员,既在一线城市最顶尖的甲级写字楼坐过班,也在粤西最贫困的山区量过青苗。”她表示,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产生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就写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层生活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艺术加工而不失真,观照广泛而不失焦,好看,好玩。

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对现实进行原样摹写。三生三笑说,基层工作经历“说出来似乎很精彩,分派到每一天,实际上是枯燥无味的,是没完没了地下乡走路,是没日没夜地写材料看文件,是千篇一律地走访个案整理数据……这些日常生活,显然不适合用在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涉及私隐的人和事,更不适宜贸然照搬。”针对这个问题,她是如何解决的呢?她的办法是“艺术整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把那些散乱的、琐碎的素材加以整合,别具匠心地连缀起来,故事自然更集中、更凝练、更好看。当然,整合能力的大小,连缀水平的高低,就要看作者本人的见识和功力了。

她还回答了“矛盾冲突该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矛盾冲突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矛盾冲突的推动下,故事情节才能演进与展开,才能把人吸引到故事中,才能让故事产生打动人的力量。制造矛盾冲突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出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办法固然省劲,又会带来很多游离于生活逻辑之外的“后遗症”——我们都有切身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并不能如此简单化的划分,好或者不好并非能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三生三笑说:“我用的也是笨办法:在不断深挖一个题材的时候,反复变换角度来看矛盾。”她表示,用这种办法,即使不写负面形象,依然能够设置悬念、制造冲突,依然能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从作品看,她确实做到了。

在阐述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心得时,三生三笑还特别强调,“故事的背后,仍然要体现现实的情感、现实的矛盾、现实的羁绊。故事情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挚的。唯有滚烫的真挚的感情,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这是肺腑之言,也是透彻之悟。

真情,真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而言,是血脉,是灵魂。好的文学作品,最终还是靠着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如果作者缺乏真情,或不够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如浮光掠影,对生活的体验似蜻蜓点水,那么进入创作过程后,即使再用力,笔触也深不下去,感情也融不进去,境界也升华不起来。比如陶渊明的诗,尤其是写田园生活的那些,获历代众多诗家倾心叹赏,其最得人心处全在一个“真”字。

(摘编自于国鹏《莫起空中楼阁,夯牢现实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符合新时代发展大潮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既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呈现上,也不能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
B.现实题材创作者囿于问题式写作而违背客观现实主义精神,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现实主义的广阔性,将生活窄化。
C.熟悉生活是作家写好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同时创作者也要注意对现实生活中散碎的素材进行“艺术整合”。
D.面对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无法明确划分是非曲直的状况,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者可以尝试反复变换角度来看待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并不是对现实原样的自然摹写,而是作者在深度体验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C.现实题材创作者必须抓住真情这一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血脉,真实地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D.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不能撇开现实生活,必须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
B.《西海固笔记》作者季栋梁说:“要写出扎实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史诗性作品,必须踏进生活的洪流。”
C.郭沫若曾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创作性的影响进而被塑造。”
D.在长篇小说《太阳转身》的创作过程中,作家范稳走访了十几个村庄,最终呈现了云南边疆地区历经脱贫攻坚后的华丽转身。
4.阅读材料,请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可以称作现实题材佳作的原因。
5.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弥补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的差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经理

赵树理

小经理叫三喜,是村里合作社的经理。说他“小”,是年纪小,才二十三岁。这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孩子,因为家穷,从小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多。不过字太多了,学起来跟学别的不一样,他东问西问,数起数来也认了好几百,可是一翻开书,自己认得的那些字都不集中,一张上碰不到几个;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

原来这张太是个放高利贷起家的,抗战以前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张太根本不凭卖货赚钱,就凭的是放债。一九四二年实行减租减息,张太就只剩了一些收不起来的账尾巴,送了个空头人情,说“本利全让”,有些人还以为人家很开明,叫人家当本村合作社经理。人家当了经理以后,光人家一家的股本比一村人的股还多,生意好像又成了人家的,人家拣赚钱的买卖干,村里人仍是要啥没啥,村里人对这事不满意了好几年,直到去年八月才又翻起来。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赶斗倒了张太,共产党的小组长把三喜的积极活动情形报告了支部,支部就派这小组长去和他谈入党的话,问他入不入,他说:“入入入,斗争了这么一回,连个共产党员也不算还行吗?”

“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张太一倒,合作社就得补选经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三喜一看这风色,一颗头好像涨有柳斗大,摆着两只手说:“不行。”可是也抵抗不住大家的“拥护”。他说:“我不识字。”大家说:“都不识字。”他说:“我两口人过个日子,实在没工夫。”大家说:“大家帮你生产。”他再没有说的。

说“不识字”,说“没工夫”,都只是表面上一个说法,实际上是他怕使用不了王忠这个掌柜。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这次斗张太,也捎带了王忠一下,不过他只是穿黑衣保黑主,因此大家只叫他反省了一下,没有动他的产业,还叫他当合作社掌柜。大家虽是这样决定了,三喜的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总不想跟王忠共事。再者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

大家选起他来以后,他去向支部提出困难,支部说:“群众既要你当,你就该克服困难,起模范作用。”说了半天,还得自己跟王忠干。

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在王忠的思想上也转不过弯来,觉着他自己要比三喜强一万倍,如今叫三喜当经理他当掌柜,实在有点不服劲,总想看三喜的笑话。他觉着王忠这人果然不好对付,跟支部说了几回,支部叫他慢慢说服教育。他为这个着实发了几天愁,后来想着只有把合作社这一套弄熟了,才能叫王忠老实一点,从此便事事留心,只可惜自己识字太少,账本上还得完全靠王忠。

要学账,就得跟王忠学,他想要跟王忠说这话,王忠越发要拿一拿架子;因此他决定不在王忠面前丢这人,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比方白天入了一百二十五斤盐,晚上找着了一百二十五斤这个码,就能慢慢找出哪一个是“盐”字来。起先只是认字和了解账理,后来又慢慢学着写——把账本上的字写到水牌上,写满了就擦,擦了又写,常是半夜半夜不睡觉。

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到了第四天,他去看王忠,明知道病是装的,却也安慰了一番,说:“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王忠见他不发急,也莫名其妙,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自己反而沉不住气,摇摇摆摆到合作社去看。

王忠一进合作社,三喜装得很正经地说:“好些了吗?这几天忙得也没顾上去看你!”他也客气了几句就坐下了。他一坐下就想看看三喜这半月来在账上闹了些什么笑话,顺手翻开了流水账,三喜还说:“你歇歇吧,不要着急!才好了些,防备劳着了!”他一看这本账先吃了一惊。他看见这账上不止没有多少错字,连那些粮食换货物,现钱和赊欠……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要说跟自己有差别的话,只是字写得没有功夫些。这一下他觉着以后再不敢讲价钱了,再要捣蛋就得滚蛋,滚出去便再没有个干的了(这合作社的经理是义务职,掌柜却是薪水制)。他踌躇了半天,才搭讪着说:“我这一病就累你半月,我明天搬来吧!”三喜仍然很正经地跟他说:“你看吧!不敢勉强,身体要紧!”

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

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节选自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8月初版小说集《小经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出现的幼稚想法,是因为他见识浅。
B.张太在减租减息活动中送了个空头人情,村里人误以为他觉悟高,推举他为合作社经理。
C.在三喜的发动下,村里人展开了对合作社经理张太只拣赚钱买卖干的反对和批判。
D.三喜成功改造了王忠,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连党支部也给他记了一大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经理”中的“小”没有蔑视的意味,主要表现作为合作社经理的三喜年岁较小,和大家对他的认可。
B.小说写三喜入党、上任的情节时,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
C.合作社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使情节更紧凑,更能真实再现社会背景,也让读者更易理解人物间的矛盾。
D.装病上班后的王忠的心理变化明显:最初是想看笑话,看了记账本后很吃惊,最后是决心要好好工作。
8.小说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如何借用王忠这个人物来刻画三喜的?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三喜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侍右:别吾虹生十阅月,固未尝有只字与一切旧朋并无只字与虹生盖欲致虹生书即万言不能了矣。弟颓放无似,往来吴、越间,舟中之日居多,在家则老人且不得萧闲如先辈林下之乐,况弟乎?出门则干求诸侯,不与笔砚近。幸老人有别业在昆山,距杭州可三日程,弟月必一至,内子亦暂顿于是。弟至其地,则花竹蔚然深秀,有一小楼,面山,楼中置笔砚。今日北客欲行,催我作书与虹生,墨不及浓,即在此楼之所为也。

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诗戒,每作诗一首,以逆旅鸡毛笔书于账簿纸,投一破篪中。往返九千里,至腊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别墅,发簏数之,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中有留别京国之诗四,有关津乞食之诗,有忆虹生之诗,有过袁浦纪奇遇之诗,刻无抄胥,然必欲抄一全分寄君读之,则别来十阅月之心迹,乃至一坐卧,一饮食,历历如绘。此诗夏日必到大川店,今日固不暇也,须排比之故也。江春靡靡,所至山川景物,好到一分,则忆君一分,所至不与虹生偕,亦不知此生何日获以江东游览之乐,当面夸耀于君,君且羡且妒,一拊掌乃至掀髯一相嘲相诟病。已矣,恐难言之矣。今秋努力,江浙两省为一副考官,目下为欲复晤龚定庵而埋头作小楷,以冀一得当焉,何如?

去年谒孔林,爱绣山淳古,与其弟言及,欲缔一重姻好于君家,为他年重到之缘,许之。兹绣山书来,又承虹生作媒,欣慰!绣山降心许之,乞虹生为我致词曰“谨遵嘉命”而已,繁文缛礼,弟皆不知,此后但以一纸书来为定。外有地脚一纸,乞致绣山弟,此时断断不暇作书与绣山矣。星房、星垣两同年可常常见?见时说定庵心绪平淡,虽江湖长往,而无所牢骚,甚不忘京国也。顺问阖潭安乐。

(节选自龚自珍《与吴虹生书》)

【注】①虹生:吴虹生,与作者同年考中,同在内阁任官,关系密切。②老人:指作者的父亲,退休后在杭州主持紫阳书院。③篪:竹箱。④定庵:龚自珍的字。龚自珍曾官至内阁中书,后被当权者排挤,辞官归隐。⑤绣山:孔宪彝,字绣山,孔宪庚之兄。⑥地脚:生辰八字、年貌履历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固未尝有只字A与一切旧朋B并无只字C与虹生D盖欲致E虹生F书G即万言H不能了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下之乐,辞官回乡生活。古代称辞官回乡为归林,“林下”为归隐之处。
B.乞食,乞讨食物,作者辞官归隐,归家路途遥远,所以有时需要朋友救济。
C.恨,遗憾,与《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恨铁不成钢”的“恨”意思不同。
D.博,获得,与“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促织》)的“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冒号前的语句和末段最后一句是旧时书信的常见用语和常用格式,前者是对对方的敬称,后者是对对方家庭的美好祝愿。
B.作者从去年离开京城,写诗时就用旅馆的笔和纸张,然后把记录诗的纸团成团放到箱子中,诗歌内容涉及留别诗、思念诗等。
C.作者希望虹生今年能担任江浙科举副考官,二人可以再次会面,而自己也正在认真练习虹生喜欢的小楷,表现了对虹生的思念。
D.作者拜谒孔林时遇到绣山,因喜欢绣山的淳朴古雅,就与绣山的弟弟商讨与绣山做儿女亲家的事,绣山和他的弟弟都答应了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老人有别业在昆山,距杭州可三日程,弟月必一至。
(2)此诗夏日必到大川店,今日固不暇也,须排比之故也。
14.在第三段中作者希望虹生做哪些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注】①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彼此多以诗唱和,这是一首回复白居易玩月之诗的和诗。
B.“秋半”扣合诗题“八月十五”,“极赏心”则热情赞颂京城之夜月色可心之美。
C.颔联描写月色,河水的清波荡漾、景物月影之浓,都反衬中秋月色皎洁澄明。
D.颈联描写清扫旁植兰花的道路,移动宴席到月光明媚处,进而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